王海霞
摘 要:大學生公益創業是在“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背景下新的創業領域,在高校中開展這種公益創業有著重要的意義,推動了我國公益創業的進一步發展。然而,在大學生公益創業領域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大學生缺少系統、完整的理論性學習,高校缺少公益創業教育體制的構建,政府在相關政策方面引導不夠,社會環境沒有形成對創業價值的認同。因此,本文以商丘市為例,通過對商丘市大學生公益創業存在現狀進行梳理,提出構建學生、高校、政府、企業和社會五方聯動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商丘市
一、序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提出源于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的講話。該概念的提出,在我國掀起了創新、創業的熱潮,形成了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2015年《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边@為高校教育的發展了指明了方向,在我國高校中開展創新創業的教育是時代的必然選擇。在“雙創”的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正在深入化、系統化。本文正是基于“雙創”的角度,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工作經驗,對商丘市大學生在公益創業領域進行探索,通過對商丘師范學院、商丘工學院、商丘學院、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商丘醫學高等??茖W校公益性創業的現狀進行梳理分析,從而提出大學生公益創業路徑。
二、公益創業的概念及研究意義
(一)公益創業的概念
公益創業在我國發展起步相對較晚,關于公益創業概念的提出則是源自于國外。最早提出公益創業的應是由狄茲提出:1.不斷的創造有社會價值的事業而不僅僅是私有價值;2.不斷的發掘新的機會來實現社會使命;3.持續的創新、積極的適應和不斷的學習過程;4.不受當前資源稀缺限制的冒險行動。牛津大學公益創業研究中心對公益創業的概念定義:個人、機構和網絡進行的社會性創新產業活動,包括營利和非營利組織或機構的創新立業,而大多是而大多介于兩者之間。在國內對公益創業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初?!皬V義的社會創業是指采用創新的方法解決社會主要問題,采用傳統的商業手段創造社會價值而非個人價值。它既包括一些營利組織充分利用資源解決社會問題,也包括非營利組織支持個人去創造自己的小型公司或者企業,而狹義的社會創業主要是指非營利組織應用商業機制和市場競爭來營利”。[1]湖南大學公益創業研究中心認為“公益創業,指個人,社會組織或者網絡等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面向社會需要,建立新的組織,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活動?!盵2]可見,公益創業最顯著的特點是創新性,同時體現出的是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并具有顯著的社會差異性,“公益性”、“創新性”和“市場導向性”是公益創業的三大共同特點。
(二)研究意義
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上升至820萬人,再創近10年畢業生人數新高值。[3]而根據西方發達國家的統計顯示,公益機構創造的就業機會大約可以占到城鎮就業數量的左右。然而,我國大學生每年選擇創業的比例不足10%,成功更是鳳毛翎角。可見,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推廣公益創業對于緩解就業壓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李家華認為:“在投身公益創業的過程中,青年能培養、鑄就強烈的公益使命感,使自己對服務社會大眾的事業充滿激情,對幫助他人、奉獻社會懷有一顆火熱的心”。[4]公益創業其本質上是教育的一種,公益創業的成功離不開公益創業的教育,這種形而上的育人實踐形式應當有著公共服務理念作為指導,有著以社會責任為驅動的意識。顯然,公益創業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意識”,有助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綜合素質、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另外,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本質理念符合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趨勢,大學生通過這種公益創業,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認知平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把培養和教育大學生的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精神體現并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來。總之,公益創業活動凸顯并提高了高等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不僅為大學生創業就業提供了新的途徑,還進一步推動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商丘市大學生公益創業現狀調查分析
通過對商丘市5所高校的“衣網情深”公益項目、“勤工儉學公益社”、“義務工作站”、“微博公益傳遞中國夢“、“鄉村少年宮支教”等公益項目進行研究以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為研究方法,并對這些資料反映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大學生缺少對公益創業理論性的學習和認識
在對于公益創業的了解程度的層面上,大學生對于其認知不夠深入,缺乏對公益創業內涵和價值的認識,對其概念、特點、性質、意義等方面了解的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僅有53.5%的學生接受過公益創業的理論性系統學習,27.2%的大學生僅僅對公益創業有著初步的了解,20.3%的大學生對公益創業沒有認知,甚至有的高校中超過70%的學生從未參加過公益性活動或公益實踐。顯然,大學生總體上缺少對公益創業理論性學習,缺乏系統性學習和完整認知。另外,在公益創業活動中雖有著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但是公益活動的規模比較小、公益實踐的前景不明確,共性特點表現在營利空間比較小。絕大多數大學生公益創業“自我造血”存在一定困難,“資金缺乏,融資困難”的占 71%;“社會關系不足”的占 67%。[5]而從公益創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公益創業要做的不僅僅是整合社會公共領域的資源,也要以政府為基點提供公共服務,從而創造社會價值;另一方面,公益創業要在商業領域的資源形成足夠的重視,以此為基礎實現其公益目標,從而創造商業價值。雖然公益創業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其在實現社會價值和社會目標中盈利也是一個必要條件。
(二)高校缺乏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
對商丘市五所高校的走訪和調研中發現,在高校教育中公益創業的研究起步較晚,其相關研究不夠深入,在課程體系教育建設中仍存有一些問題。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公益創業教育的教師力量和人才隊伍的缺乏。由于沒有專業的老師和師資力量的不足,缺少相關領域的科研成果和學術著作,導致相關的公益創業課程教育無法系統開展。在商丘市的這幾所高校中,在創業課程體系設置中,相關的獨立創業課程比較缺乏,大部分課程主要是建立在就業指導或者市場營銷的課程之上,缺少系統性、理論性的教材;在教師隊伍中主要表現在缺少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創業理論的教師。雖然,有的高校在創業課程中采取了慕課、微課和翻轉課堂形式,但是課堂學習效果并不明顯。在創業實踐和實訓中,高校雖采取多樣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而由于實踐基地因素制約了活動的開展。[6]現有的公益創業課堂體系的設置、師資隊伍創業人才的培養、實踐基地的建設等方面顯然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公益創業的實際需求不符,與國外高等院校的教育仍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三)政府缺少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政策法律支持
從政府扶持的角度而言,對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對其引導、支持和限制、約束等方面還缺乏相關的政策和法律。而這些政策上的引導和法律上的定義可以規避一些市場經濟中無序競爭和盲目提升的現象,從而可以更好的推動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發展。而目前,我國對于公益創業的研究和探索處于發展階段,相關的法律、政策、機制還不夠健全。雖然,在國家層面和地方政府出臺了一些相關的引導、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但是在國家層面的定制上過于宏觀,而各地的政府相關部門在配套設施和執行上存有地區差異,在具體落實上困難重重,不能夠形成一套系統、完善和健全的運行機制。比如,財政支持、金融服務、保險行業和工商管理等部門不能建立多向、動態互動機制,導致協同能力不足。
(四)企業參與對大學生公益創業支持不足
在現有階段,大學生公益創業的背后的載體主要是高校和政府,在高校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大學生公益創業邁出了第一步。反之,企業在對大學生公益創業中的發揮的作用不夠明顯。企業作為社會中的營利機構,往往傾向于投資效益的最大化,而對大學生創業的項目中的投資比較少。雖然,有的高校和企業建立了聯合機制,構建一體化的課程教育體系,但是企業比較重視創業項目中的產品研發和設計以及產品的經濟效益。因此,高校和企業之間應在創業項目中的產品服務、資源整合和投資融資等方面多下功夫。在共建發展中共享合作效益,企業應當發揮主體責任,對學生創新、創業進行指導實踐,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為高校提供創業實踐基地等硬件基礎和軟件方面提供多元化支持。
(五)社會缺乏對大學生公益創業價值認同
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對于大學生公益創業也是十分必須的。由于社會中一些負面信息的影響,比如紅十字因“郭美美”和慈善總會因“尚德詐捐門”等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益組織的公信力。另外,由于固結的社會和家庭觀念的影響,大家對大學生創業不能夠理解。對于多數大學生的家庭來說,家長還是傳統的觀念,認為大學生讀書的目的是找一個穩定工作。在這樣氛圍中,大學生創業甚至被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簽。[7]反觀,大學生創業主要的“瓶頸”是缺乏資本、經驗、項目,在創業初期及創業實踐過程 中亟需社會多元化的支持,而社會在物質、信息、資金和精神等方面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較少。
四、大學生公益創業可行性路徑探討
(一)大學生應在“雙創”視角中踐行創新創業
在新形勢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大學生應順勢而動、借勢發力,充分利用好高校教育平臺和社會氛圍。一方面,大學生要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切實提高自我的專業素養和思想價值體系,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要在學習中加強實踐,接觸校園和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社會發展走向,在校園和社會實踐中拓展視野,提升自我思考和人際交往能力;另一發面,要切實結合社會需求,發掘創新和創業思維,培養創新創業、團隊合作的意識,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社會提供服務。大學生應在高校教育中、在政府引導下、在社會支持中,進一步激發內在潛能和動力,在創造自我價值的同時輻射出社會價值。
(二)高等院校應建立健全創業教育體系
高等院校應建立健全創業教育體系,將公益創業教育納入高等教育體系中。高校要充分重視公益創業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完善相關的課程設置,大力培養專業教師隊伍,充分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搭建并拓展學生創業實踐平臺。在發展戰略上,高校要始終圍繞創新發展驅動戰略。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高等院校在大學生公益創業中要堅持頂層設計、統籌謀劃相結合的原則,形成教學、科研、實踐為三位一體的公益創業教育體系。要重視課堂建設,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的課堂設置。把公益創業意識融入到學生學習和思想教育中、融入到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中。豐富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培訓、論壇、講座等形式,舉行大學生公益創業比賽等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氛圍。同時,借助微博、微信等網絡自媒體平臺,擴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宣傳,搭建學生創業活動實踐平臺,并積極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大學生創新創業社會活動實踐平臺,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對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支持。
(三)政府應及時規范并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對于政府而言,要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建立健全相關的創業政策法規。在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要統籌好國家層面的方針和地方政府層面政策的密切銜接,在具體的事項中要因地制宜、因業制宜。在宏觀角度要體現政策的系統性和權威性,在細節中要體現出政策的靈活性。一方面,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綠色通道”,在行政審批中要盡量簡化有關的審批事項,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務;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對國家出臺的政策性文件,進行及時的解讀和響應,并根據地方產業發展特色做出適當調整,并結合相關情況制定地方創新創業的配套設施,為大學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比如能夠及時調整好工商、財政、金融等部門直接的協調聯動??傊哟蠊嫘詣摌I的資金扶持力度,在提高政策普惠性的同時,對于比較出色的大學生公益創業項目,給予實效性的幫扶。
(四)搭建企業參與公益創業平臺
公益創業的發展應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模式,管見所及,公益創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自我“造血”能力不足,這也是當下公益創業實踐過程中應解決的問題。而這就需要通過多種的融資、籌資的方式來“補血”,而這種眾籌的方式也是公益創業中比較流行的一種融資方式。因此,在多元化的創新創業環境中,應積極發揮企業社會功用。
(五)積極構建多元化社會支撐機制
大學生創業教育活動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全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服務與支持。大學生公益創業主要體現的是社會價值,它是基于社會需求出發,并為社會提供服務??梢哉f,公益創業是以促進社會公益為主要目的,可以從多個視角或角度中整合社會資源。因此,加強公益創業的建設,探索多元化的公益創業新模式,離不開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創業環境。[8]從社會角度而言,由于其具有強大的輿論導向、價值引領和精神推動的作用,社會個體、家庭、組織和機構等,應對大學生公益創業有著心理上的認可和價值上的認同。正因為這些社會元素對于大學生公益創業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對大學生公益創業應有著包容、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從學生個體而言,應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本來助力公益創業的發展,積極吸引、調動、融合社會資本的參與,最終實現更大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嚴中華.社會創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0.
[2]唐亞陽.公益創業學概論[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3-4.
[3]中商產業研究院.2018屆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820萬人 再創歷史新高值.[EB/OL]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71207/105320113516.shtml.
[4]首部中國青年公益創業調查報告:公益創業呼喚中國青年[J].中國民政,2015(04):58-59.
[5]高遠,張德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視閾下大學生公益創業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7(07):119-123.
[6]陸瑩.大學生公益創業教育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2):18-19.
[7]黃靜.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現實困境及其對策探討[J].高校后勤研究,2017(09):74-77.
[8]潘曉軍,吳宇廷,夏爽.大學生創業教育服務支持體系的改進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4(0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