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哲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網絡貸款服務近年來蓬勃發展,它給大學生帶來便利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從中發現大學生網絡信貸現象的現狀、特點、存在問題及原因,從而提出規避大學生網絡信貸不良影響的對策建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觀,確立正確人生理想,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網貸;高校
一、調查背景和目的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以及人們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網絡購物已成為人們尤其是青年人日常購物的主流行為。網絡購物憑借著產品豐富、購買方便、快捷、價格較實體店更低的優勢吸引著消費者,大家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產品。對于大學生而言,由于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生活費用有限且來源較為單一,但他們又有較強的消費欲望,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網絡小額貸款就成為不少大學生的一種消費選擇,這也催生了大學生網絡貸款現象。
大學生網絡信貸是針對大學生群體,提供分期購物和現金消費等服務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網絡信貸消費是當前大學生的主要消費方式,此次調查中我們主要探討通過網絡形式形成的校園貸款,即指大學生用于消費而使用的網絡平臺的貸款,不探討線下形式的大學生校園貸款。
大學生群體中的大多數人已經成年,因為還在求學收入有限,但消費欲望尤其是網絡線上消費的需求較大。這些網絡信貸公司正是看中了“大學生分期消費市場潛力大、利潤厚”的特點,采取各種措施來吸引大學生使用它們的產品。目前校園網絡貸款行業正處在野蠻生長期,而政府對網絡貸款還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監管力度不夠,大學生又缺乏自制力,往往在購買欲的推動下欠下一筆又一筆貸款。悲劇背后,瘋狂生長的校園 “網貸”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二、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采用隨機抽樣來發放問卷,主要調查對象為河南工學院在校大學生,一共收集到了368份有效問卷,其中男生人數為204人,占55.4%,女生人數為164人,占44.6%。
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大學生的生活費在800-1500元之間,94.04%的同學生活費來自于父母。有70.86%的學生表示聽說過校園網貸,且有18.54%的學生使用過。大學生了解貸款公司的途徑大部分都是通過校園傳單、朋友推薦介紹、APP推送等方式。但對于下發的傳單,有42%的同學表示不會關注,36%的同學會留意看一兩眼。這表明,雖然有不少同學是通過校園傳單了解網貸公司的,但真正是否會用其公司產品,更多還是聽從同學朋友的推薦。
在使用過網貸的同學中,64.28%的同學貸款金額在2000元以下。57.14%的大學生利用校園網貸購買電子設備,比例遠遠超過購買其他商品。這表明電子產品是大學生網貸的主要消費產品。除了電子產品,大學生校園網貸消費主要用于戀愛、服飾、旅游、聚餐等,還有17.86%的學生表示會用貸款購置學習資料、購買相關課程培訓。
對貸款后如何還貸的問題,有78.57%的同學表示利用生活費還貸,50%的同學去兼職掙錢還貸。調查表明大學生只有一半會因為貸款而去兼職,而另外一半學生還貸只能依靠父母。對可接受的貸款限額,53.27%的學生選擇在3000元以下,3000—6000元的為34.58%。近九成學生認為貸款限額應該低于6000元,不然會導致無法償還。
關于網貸的利弊,有74.83%的同學認為大學生網貸弊大于利。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網貸會增大開支、增加學生的壓力,78.15%的學生認為會使大家產生錯誤的消費觀念。但與其他貸款方式相比較,網貸方便快捷,借款靈活的好處得到大家肯定。這可能也是大學生選擇網貸的主要原因。
關于大學生對網貸還有什么其他的認識,有很多同學的意見很中肯。他們認為網貸是個新興事物,但對于沒有經濟收入的大學生來說并不適用,大學生貸款最終還是其父母買單,持不支持不反對的中立態度。學生可以接受網貸,但是應量力而為,別借太多錢。網貸公司應加強管理,增多限制。希望監管部門加大監督力度。誠信網貸,謹慎消費。
三、調查分析
大學生進入校園后接觸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有些同學消費欲望較高,并且存在攀比心理,僅憑每月的生活費難以滿足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而網絡信貸先消費后付款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大學生的消費沖動,而忽視了償還能力和誠信擔保。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為網貸弊大于利、近八成的同學認為會使學生產生錯誤的消費觀念。這都表明,大部分學生對網貸有正確的認識。但從超過五分之四的學生對因網貸自殺的校園新聞不知道和不了解可以看出,相當比例的學生對網貸可能會帶來的嚴重后果還沒有足夠的認識,缺乏必要的警惕。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身邊的大學生基本上會理性貸款、理性消費,不會因為一時的沖動而消費,并且貸款數額不高,不會超過自己承擔范圍,往往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貸款費用,因為還不上貸款而出現極端事件也是一些個例。但我們也應該重視大學生網貸行為增長這一現象。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宣傳教育,在深刻分析網貸的特點和其利弊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科學的引導,讓學生對網貸有一個正確認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但是單靠學校高校教育學生一味抵制是遠遠不夠的,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加大對網貸行業的治理和監管,對違法網貸機構要堅決查處,從源頭上控制網貸風險的發生。
四、對策及建議
大學生網貸服務是時代的產物,有其自身的發展特點和利弊。大學生個人、家庭、高校、監管部門及網絡信貸平臺要形成合力,共同為大學生創造一個良好、合理的消費環境,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大學生是即將跨入社會的“準社會人”,在自己和家庭能力承受范圍內,提早了解和接觸信用消費知識,也是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杜絕不良誘惑、確立正確消費觀的自我教育和鍛煉機會。但大學生手中可控制的錢款主要是學費和每月的生活費,且主要來源于父母。這些難以使他們隨意消費甚至滿足自身一些不切實際的消費需求。因此,作為在校學生來說,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結合家庭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做好自己的消費規劃,量力而行,合理消費。其次要明白自己的職責還是學習,警惕周圍其他因素的誘惑。大學生應掌握一定的信貸消費知識,正確認識網貸,拒絕不良信貸的誘惑,在實際需要時,合理使用網貸。
雖然大學生遠離家鄉在外求學,但是絕大部分學生的生活費仍要從家長方面獲取。作為學生家長,首先要擔負起應有的職責,盡量加強對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關心,全面掌握孩子的情況,從而了解孩子在學習上、生活上及心理上發生的變化,盡可能避免孩子在網貸方面存在的隱患。其次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成為學生養成正確消費行為的榜樣,幫助學生樹立有節制、不放縱的消費理念,樹立良好的家風家訓,將孩子的注意力從追求外在物質條件轉移到重視自身內在修養提升上來。
高校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避免校園網貸悲劇的發生,學校也該有所作為。首先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幫助大學生選擇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糾正大學生攀比、虛榮和過分透支等錯誤消費理念,并對大學生中出現的錯誤消費行為進行監督與修正。其次要加大“校園貸”風險防范知識的宣傳力度,讓大學生認識到網貸的利弊,趨利避害,避免陷入網貸危機。最后,高校應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從傳統和網絡陣地出發建設優秀校園文化,傳播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減少社會不良消費風氣的侵擾。利用朋輩教育的優勢,鼓勵學生互相監督、互相教育。讓大學生回歸到真正的校園生活中來,發現校園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不是沉迷于網絡的虛擬生活和奢靡的物質享受。
互聯網金融業需要健康發展,必然離不開行政府部門的有效監管和行業自律。作為政府相關部門,首先,應制定互聯網金融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引導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一系列校園網貸的悲劇和亂象背后,可以清楚看到互聯網金融立法、監管和執法的缺失。政府相關部門,須在大學生網貸立法、部門完善、執法等方面有所作為,切實保障學生和企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其次,確定一個監管網絡貸款平臺的主管部門,加強全方位監管。第三,提高準入門檻,加快制定行業標準,糾正那些不合理的市場經營模式,查處網貸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作為網絡貸款平臺,首先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愛護這個行業的聲譽,正確認識和遵循金融業的基本規律,拋棄“賺快錢”、“賺快錢”的錯誤理念,應將那些破壞行業環境的企業清理出去,凈化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生態環境;其次網絡信貸公司對大學生申請貸款,要嚴把審核關,避免盲目放貸、錯誤放貸。明確和如實的告知借貸者需要支付的費用,主動對借貸者進行還款風險、違約風險的提醒。
網貸滿足了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提升了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正面意義。但網貸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大學生自身能夠正確掌控,將網貸控制在自己實際能力范圍內,那么能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大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使他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當它失控時,就會導致大學生不能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引起不正當消費心理,導致他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改變,甚至產生信貸危機,影響大學生未來的發展,甚至發生犯罪。大學生網貸是運勢而生的產物,它有它的使命和意義,我們不能因為它完成使命過程中所出現的矛盾而否定它。我們應當在加強對網絡金融業的監管力度、確保互聯網金融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同時,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理性的消費觀念,逐步提高大學生信用意識和防范風險能力,讓信用消費這一新生事物成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毛明震王姣黃丹妮.高校大學生網絡消費信貸行為調查研究[J].時代金融,2017(1).
[2]吳瑛.大學生網絡信貸情況調查與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2).
[3]岳磊.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消費信貸的分析與引導[J].高校輔導員,2016(5).
[4]黎四奇.我國網絡信貸風險規制法律問題研究[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