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彤
(浦江縣杭坪鎮文化站,浙江 金華322200)
1.非遺資源眾多。鎮域范圍內有剪紙、紙會、執事、擂馬、竹絲燈、舞獅、板凳龍、什錦班等民間藝術,另有米塑、竹絲燈以及竹葉熏腿和浦江春毫制作等4項金華市級傳統工藝非遺項目,并融入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之中,都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和傳承發展。如本鎮特有的金華火腿中的珍品——竹葉熏腿,曹源、程家一帶村民每年各自腌制,前幾年建立企業結合傳統工藝進行規模化生產。全國名茶——浦江春毫產自本鎮烏漿村,后其制作工藝在全縣示范推廣利用,助推了浦江縣茶葉產業的發展。
2.非遺特色突出。本鎮先后成為浙江省春節文化特色地區,金華市首批非遺主題小鎮,省級非遺項目—杭坪擺祭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杭坪村也成為金華市首批民俗文化村,杭坪、石宅2個村還被住建部、文化部等七部委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現有列入縣級不可移動文物的古建筑就有107處,僅杭坪村就有古廳堂13座,這些古廳堂已成為游人經常光顧的好地方。連接鎮內外的古道有10余條,還有石西民故居、九松禪寺和全縣規模最大的西山坪古松群、外胡瀑布、八角尖風光等人文自然景觀。現有全縣規模最大的高山蔬菜、香榧、茶葉、藍莓、竹筍等生態農業產業,休閑觀光農業開始發展,還有眾多土特產和地方美食,是休閑觀光游、采摘體驗游、美食購物游的好去處。
1.非遺文化產品利用率低。在非遺文化產品中,已成為國家級或者省級文化遺產后,小部分作品才擁有較高知名度,其他絕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不高,利用率較低,甚至知之甚少,另外,針對非遺文化中的表演類產品,一般只有春節或者大型節日期間村民才會自娛自樂表演為主,其他時間段利用率較低,而且非遺文化節目散落在各鄉間村落里,沒能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也無法起到支持當地文化建設的作用。
2.非遺文化產品失傳率高。當前許多非遺文化產品存在的空間發生了變化,有些非物質文化項目一時間體現不出其經濟性,產生了無人來繼承發展,使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處在消失的邊緣。如杭坪鎮東嶺村的舞獅,歷經150余年的發展,是一種拉線牽動機關模擬獅子行為的舞獅形式,已發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但現在年輕人這一表演文化缺乏興趣,以后如不重視發展,將面臨失傳風險。
1.非遺體驗展示與鄉村旅游的融合互動。杭坪鎮已建成的非遺主題公園,民俗文化廣場和吳萊公園三大文化公園,可以將旅游和非遺相結合,讓游客體會和感受非遺的文化價值。采用博物館、文化基地陳列方式展示知名度高、特色顯著的非遺項目,如剪紙作品、紙會、執事、擂馬、竹絲燈、舞獅道具等。目前杭坪村的杭坪擺祭和杭坪中小的剪紙2個傳承基地活動全面開展。
2.民間手工藝品與鄉村旅游的融合互動。采用與非遺相關的特色商品銷售來促進非遺的傳播。如剪紙藝術,可以通過傳承基地,分門別類的按照游客需求生產出個性化剪紙,并裱成畫。在游客流量較大以及休閑區域銷售民間手工藝品,從而實現旅游帶動非遺發展的目的。
3.民俗活動與鄉村旅游融合互動。非遺文化屬于無形性,還可以通過一些民俗活動,如旅游節、當地特色的民俗節日等,吸引游客到訪,再以此推廣非遺項目。杭坪鎮每年農歷正月十九至二十日的杭坪村擺祭民俗活動,這個大型活動融入了剪紙、拜斗、米塑等傳統工藝非遺項目,使得作為活動場所的古廳堂布置得更加精美厚重,祭品更加精致秀美,引人入勝,游客不斷增多,贊不絕口,使之成為全縣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
4.特色飲食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互動。當下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追求健康、特色、精致的飲食以成為游客的必要需要。因此鄉村旅游應該和當地的特色飲食文化相結合,讓飲食服務成為鄉村旅游的宣傳口碑。如浦江縣特色飲食文化豐富,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潛力巨大,如浦江有番薯馃、銅罐飯、麥餅、柴子豆腐、木蓮豆腐、豆腐皮、觀音豆腐、手工面、索粉面、米篩爬,擂頭馃、牛清湯等二十來種特色美食,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又需要加以保護和弘揚,都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寶貴資源。結合當地史料,深挖古法工藝,再結合現代人的口味與審美,打造當地的名優小吃,舉辦富有特色的餐飲文化節等,讓非遺文化步入鄉村旅游餐飲市場中。
規劃好重點鄉村旅游,并把非遺內容納入其中,增強文化內涵,提高鄉村旅游的生命力,打造集非遺風情、山水景觀、農業觀光、鄉村度假和生態養生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系列品牌,實現鄉村旅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