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赤楓
(湖北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國內在數字媒體藝術的教育形態和作品創作上就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中國數字藝術產業巨大,但精品作品卻相對缺乏,很多高校對于數字藝術構成基礎的課程設置陳舊刻板,專業時代出現了嚴重脫節,并沒有很好的開發學生的興趣和對形態邏輯的基本思維能力。在此次人才培養探索中,總結了以下今后數字藝術創意人才培養的階段性要點:
第一階段,對于基礎圖形形態感知意識培養:在大二之前的專業預備階段就需要及時引入與后期專業相關的圖形創意及基礎形態發散思維的前置引導課程,以我們的實際教學課堂研究為例,在前期的基礎課程中,需要理論加以創新實例的方式引導養成學生的思維興趣和思考習慣,首先讓學生體會基礎圖形語言的豐富性和變化性,找到基本的思維方法并由此延伸出對興趣和靈感,最終找到自己的創新的圖形語言和表達方式。此中又分為自然形態和幾何形態意識兩種基礎形態的培養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增強動態的形態觀察及攝取緩解,比如觀察特定選取對象如影相材料、新媒體展、裝置藝術展、植物、動物及其他生物包括微生物的在宏觀微觀下及不同溫度、環境下的形態、動態變化,借以寫生及攝影的方式記錄下最生動的視覺體驗,并且以日志的形式按照時間或者對象狀態的不同邏輯進行日志的整理、分類和分析。
本項目還在初期引入了視錯覺及哲學初級理論的基礎,輔助學生從更多維度的邏輯層面觀察和感受形態,參考書籍是《藝術與視知覺》,該書對于形狀的空間哲學都有很全面的研究。
數字藝術形態教育引導的第二個階段,找出視覺形態的規律語言,這種語言不同于科學研究中的語言,而是在記錄過程刺激學生觀察思考中中不斷發現和總結出的新的藝術視覺語言形式,這個語言形式是可以不斷變化發展和自行生長的,這取決于學生觀察的專注力、持久性以及后續的整理分析,還有過程中教師的適當引導和輔助,要結合每個學生不同的觀察對象和觀察角度,換句話講,就是學生在形態觀察感知之后的整理與分析能力就是“提出問題”的能力,盡可能的羅列出這些形態發散變形的可能性有多少種,然后才是用什么手法區表現這些想法。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輔以相關的實例作品以及作品完成思維演變過程和技術操作,此階段本項目研究主要采用的實驗教材是由來自德國的數字視覺藝術家Tobia Gremmler編著的《創意教育與動態媒體》一書,此書以自然及幾何基礎形態的思維訓練為圓點,發散到與圖形相關數字藝術、新媒體、運動圖像、平面及產品設計的各個領域的優秀學生實際范例的完整過程的呈現,對于初期學生的學習興趣、目標性和對未來專業方向的敏感性有很好的引導性。在形態感知意識培養的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鼓勵學生引導他們逐步形成觀察與思考記錄記憶整理分析的習慣,這樣在第二次以及今后的專業學習中逐步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觀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一無二的思考邏輯和表現風格,這也是國內現在大多藝術院校的學生十分缺乏的重要素質和能力。
最后是第三階段,即表現階段,這也是最具實踐性的階段。在前面的過程中,學生基本完成了最艱難的觀察、搜集、整理、分析、總結的過程,即認知和解讀階段已經基本完成,在最后的階段主要考驗和培養的是學生從寫實到抽象、從混沌到秩序、從二維到多維、從靜態到動態的表現階段。比如觀察一顆大蒜的不同狀態下的形態,并且經過不通的排列組合形成的宏觀或者微觀下的有趣形態語言,以特殊光線的多角度攝影及后期軟件的簡單合成,就能獲得十分具有創意和實驗性的數字藝術作品,并且通過不同的介質能產生十分具有隨機性和展示性的作品,目前很多影像裝置藝術展及數字媒體藝術展的作品其原理都和這些小的實驗性十分接近,在初級階段,如果能培養學生適應本項目提到的三個階段的學習強度和學習方法習慣,數字藝術人才的后期階段是非常具有樂趣和驚喜的過程,因為在初期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和能力已經養成,在創意數字藝術人才培養基礎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發現題材、分析題材的能力以及習慣養成。
在未來數字構成藝術教育形態中,多學科的融合將更加緊密,數字藝術就是一種涵蓋多種學科知識的藝術形式,隨著技術的進步,各個科之間的交叉點將會越來越多,團隊之間的協作將會越來越多,形成數字構成藝術的開放性、互動性、集成性等優勢,甚至可以實現更多表現形式之間的任意組合,這給青年藝術人才培養以及行業發展提供更多的創新理念和創業就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