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士鋒
【摘 要】部編《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專設課程。相對于《思想品德》課程,該課程的教學理念有了較大的區(qū)別和提升。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借鑒相關理論,意圖用“誠”“明”之意對《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理念進行一番思考。
【關鍵詞】誠;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一、誠至金開,潤物無聲
所謂“誠”,意即“誠心”,也就是要做到誠心所到,感動天地,觸及靈魂,涵養(yǎng)價值。《道德與法治》課程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國家意志內(nèi)化為青少年自身的個人意志,從而培養(yǎng)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轉(zhuǎn)化人的意志,培養(yǎng)人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過程必須堅持至誠的原則,只有做到誠至金開,才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1.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的引領,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diào):“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精神文化產(chǎn)品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傳播的引領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fā)展各方面,轉(zhuǎn)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編寫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tǒng)領逐步展開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致“誠”的教學理念,要通過核心理論生活化、課堂教學“真誠”化,堅持做到誠心所到,感動天地,真正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實際、融入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接受它,達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收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
2.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堅持至誠的教育原則,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皮亞杰的道德認知理論認為:10歲以后的兒童道德認知處于道德自律階段。處于這一階段的兒童對行為好壞的判斷依據(jù)著重于主觀動機或意圖,而不是后果。有鑒于此,我在進行八年級下冊“公平與正義的守護”這一課題教學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環(huán)節(jié):近期,各校開展抵制校園暴力宣傳活動,初中生小強成了萬夫所指的校園“小霸王”。一次,他在廁所里又欺負小同學,被小剛同學看見,小剛二話沒說就對小強揮著拳頭打了過去,一邊打還一邊喊:“讓你欺負小同學!為了抵制校園暴力,維護正義,我要為民除害!”我請學生們思考:“如果是你在場,你會揍小強嗎?”不少同學回答:“換了是我,我也揍,就該揍!我再請同學思考:你的行為會造成什么后果?”有同學回答:“如果我下手重了可能會把小強打傷。”我緊接著追問:“如果你也毆打其他同學,甚至毆打他人導致傷殘,你認為你的行為后果是抵制了校園暴力,還是增加了校園暴力呢?”學生們?nèi)鐗舫跣眩骸霸黾恿诵@暴力。”“那么,為了維護正義,抵制校園暴力,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正確的做法呢?”有同學回答:“我們可以先拉開小強制止他再欺負小同學然后喊老師過來處理。”還有同學回答:“我們也可以告知受害學生的家長,讓家長通過正當途徑處理。”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把握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課堂教學設置了真設問,開展了真思考,進行了真探討,堅持了至誠的教育原則,讓學生明白如何守護正義,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二、明心見性,守望初心
所謂“明”,意即“明晰”“明了”,也就是要做到除卻冗雜,辨明是非,探求真理,回歸本心。《道德與法治》課程首先強調(diào)的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認清自我,也就是要做到明心見性,這樣才能正確處理好個人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與國家、與世界的關系。
1.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正本初心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圍繞著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中心任務,我們要做到明確課標、明了教材、明晰思路、明澈方法。在把握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我們要簡明課堂教學的邏輯思路。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直面問題—價值判斷—體驗成長—方法指導”的邏輯順序來開展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初心,在價值判斷中明辨自己的初心,在體驗成長和教師的方法指導中正本自己的初心。
2.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忘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zhì)、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yè)。”反思當下,社會生活中一些人的價值標準多元化,是非美丑顛倒化,理想信念庸俗化,國家大義模糊化,自己的初心已經(jīng)迷失化。《道德與法治》課堂不是脫離社會實際的課堂,本課堂也不可能面對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裝聾作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明晰的思路、正確的方法、科學的價值引領,讓學生在正本初心的同時,不得不去思考社會現(xiàn)實對學生初心的影響。一些學生在面對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一具體問題時可能會產(chǎn)生思想上的動搖,忘卻了自己的初心,變得個人主義致上,忽略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在課堂上不應回避,而應該讓學生熱烈探討進行激辯,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想一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該誰去承擔。通過這樣的反思,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我們責無旁貸,我們要不忘初心、奮力前行!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重點資助課題“初中道德與法治‘誠·明課堂構(gòu)建的實踐研究”(批準號:E-a/2018/0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