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歡 楊玲
摘 要:沈從文用自己特有的語言風格締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那里不僅有美麗的山水、美麗的風情,而且也有美麗的人性;但在這純美的世界中卻出現了令人惋惜、令人心痛的愛情悲劇。這是一個深邃且有意義的問題,值得我們反復探討和研究。本文將從社會環境和地域特點以及人物局限性三個方面來分析此問題。
關鍵詞:邊城;地域;翠翠;儺送
《邊城》于1931年面世,劉西渭說:“它是一顆千年不磨的珠玉”。所以,從80年代開始,學術界對它的研究便絡繹不絕。國內以凌宇、劉洪濤等為代表,海外以金介甫、王德威等為代表。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它在不同的時代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本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另辟蹊徑,探究在人人都夸其美好的湘西世界為什么會出現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劇愛情。
一、社會環境——新舊思想沖突
墨翟在《墨子·所染》中曾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他認為,人性不是天生而成,剛生下來的人,就如同等待著色的素絲,下什么樣的染缸就會呈現什么樣的顏色。于此,我們便說,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邊城》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小鎮茶峒為背景,這個小鎮的變化同樣也離不開當時社會這個大環境的影響。
20世紀20年代,中國處于新文化運動時期。人們紛紛開始摒棄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開始吸收新道德、新思想、新文化。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就呈現一片中西文化、思想、道德交融的景象,這是一個“吐故納新”的時期。但是,道德、思想、文化、這些上層建筑必須建立在良好的經濟基礎之上。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徹底穩定,經濟發展更無從談及。在這種情況之下,相當一部分中國國民就身處新舊思想、道德與文化劇烈沖突的環境之中,他們有著西方思想文化的神經,卻身陷封建殘余的泥濘。
二、地域特點——環境閉塞
沈從文在《邊城》中說,“茶峒”是一個小山城,那里,“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這表明這個地方地勢險峻,并且文中明確說了“限于財力不能搭橋”。雷雨在論文《〈邊城〉的空間結構及文化意義》中說“湘西一直就是一塊文化的邊緣地帶”、“湘西到目前為止一直還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中國漫長的民族發展史上,弱勢民族幾乎無一例外被排擠到生存環境惡劣的山川河谷或是干旱苦寒地帶。鳳凰一線也成為平原民族和山地民族紛爭和文化沖融的交接帶。”由此可見,茶峒是一個地勢險要、經濟落后的地方。
在茶峒,無論是代表父母之命的“車路”還是代表自由戀愛的“馬路”,都是成就婚姻的方式。但是,這只是表面現象。深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茶峒依舊以封建婚姻方式為主。當村民談到“車路”與“馬路”的選擇時,他們這樣說:“便是她的事情,可是必須老的做主,人家也仍然以為在日頭月光下唱三年六個月的歌,還不如伯伯說一句話好。”當大老在爺爺面前表現出喜歡翠翠的時候,爺爺仍然讓他找家人上門來說媒。
三、人物局限性——主體觀念缺乏
(一)翠翠
當愛情發生的時候,翠翠是處于被動狀態,她一面等待,一面逃避。文中寫到,“翠翠還正想起兩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但祖父一問,翠翠卻微帶點兒惱著的神氣,把頭搖搖,故意說:‘我記不得,我記不得。我全記不得!”面對最親的爺爺,翠翠用三個“記不得”遮掩自己。從這里就可以看出,翠翠根本不敢直面自己的內心。當大老去世之后,爺爺再見到二老時,便問二老在碾坊和渡船之間作何抉擇。二老回復:“要渡船又怎樣?”爺爺聽見這話,馬上呼叫房間里的翠翠,可翠翠卻沒有出現。翠翠在竹林間是聽見二老和爺爺之間對話,但是因為靦腆而缺乏面對儺送的勇氣,所以再次逃避了自己的內心。可這一次的逃避就造成了永生沒有見面的機會。翠翠除了逃避之外,還有一顆糾結、沉默的心。面對碾坊作陪嫁的競爭對手,她只有自己難過,自己生氣,從來沒有想過給儺送表明自己的內心的想法。文中這樣說:“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開了。翠翠到河下時,小小心腔中充滿了一種說不分明的東西。”
(二)儺送
當儺送知道哥哥也喜歡翠翠的時候,他想到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方法,他和哥哥晚上都到碧溪岨去唱歌,最終根據誰得到回答來分勝負。他面對情敵的時候,不是去主動爭取自己的愛情,而是把愛情交給命運來抉擇。這表明了儺送身上有著濃厚的封建落后思想。除此之外,當哥哥放棄這個辦法的時候,他也選擇了放棄,不再唱下去。從此方面來說,儺送也缺乏面對自己愛情的勇氣,沒了哥哥的競爭,他就沒有了表明心意的勇氣。當大老去世之后,他不是去查明大老的真正死因,而是先入為主的認為大老是爺爺害死的。所以,面對爺爺的時候,他沒有一句真話,都是冷嘲熱諷。爺爺的不知情和儺送的猜測就直接造成了兩人之間的誤會。可見,儺送是一個感情用事的人。黃秀紅在《沈從文邊城〈閱讀研究〉》提到:“重情重義是儺送的優點,也是儺送的不足。”
汪曾祺說:“翠翠是沈先生的長時期的‘思鄉情結苑養出來的一顆明珠”。可是,這顆明珠的愛情卻沒有好的結局。筆者認為,造成這段悲劇是社會環境、環境閉塞、人物局限三者共同造成的。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劇出現在美麗的湘西世界,更加劇了這段愛情的悲劇性。
參考文獻
[1]劉西渭.邊城與八脧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203.
[2]方勇譯.墨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5:13.
[3]雷雨.《邊城》的空間結構及文化意義[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142+152.
[4]黃秀紅.沈從文《邊城》閱讀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3.
[5]汪曾祺.又讀《邊城》[J].讀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