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鋒
近日,一段“湖南貧困縣學生把營養餐牛奶倒入水溝”的視頻引發關注。2018年12月18日,當事學校湖南隆回縣羅洪中心小學一名負責人表示,學生們倒掉的牛奶是已打開過包裝、喝不完的剩余牛奶,校方出于對學生身體健康的考慮,不建議把這些牛奶帶回家中食用。(2018年12月18日 《新京報》)
本該被學生喝進肚子里的營養餐牛奶,卻在地溝里白花花地流掉,看著都讓人心疼。無論出于什么原因,出現這一現象都是不正常的。尤其是在相關資金本就匱乏的“國貧縣”中出現這樣的浪費現象,讓該事件顯得更為扎眼。
國家投入大量資金推行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很多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積極奔走呼吁、捐款捐物,為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助力,目的就是讓農村的學生能吃飽一點、喝好一點,從而獲得更多營養促進身體健康成長。牛奶是很多地方學生營養餐的主選項,“一天一杯奶”承載著“強壯一個民族”的希望。然而,當學生喝不完的剩余牛奶被學校統一倒掉,當“一天一杯奶”變成了“一天一溝奶”時,隨著牛奶被一起倒掉的,其實是國家的資金和社會的愛心。
實際上,針對學生喝不完牛奶或者不愛喝、不喝牛奶等問題,有多套可行的應對方案:如果學生嫌牛奶涼,學校應該將牛奶加熱后再提供給學生;如果學生不喜歡某種牛奶的口味,學校可以在充分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與營養餐的供應商進行溝通,更換學生喜歡的牛奶品種;如果牛奶的包裝容量較大,學生在安全期內喝不完,學校可以考慮更換包裝容量更小的牛奶品種,或者讓學生在保質期內分次飲用,或者安排兩名甚至多名學生同時分用同一包牛奶;如果有些學生實在不愿意喝牛奶,學校應該為他們替換其他營養餐品種……只要學校動動腦筋,把工作做得細一點,總能在浪費的底線之上找到既安全又合理的解決辦法。而學校以安全比營養更重要的名義讓學生倒掉喝不完的牛奶,其實是一種“懶政”,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
國家資金不容浪費,社會愛心不容揮霍。營養餐是一種政策福利,在貧困地區則是一種扶貧措施,營養餐的每一分錢都應花在刀刃上,每一份營養都應用來滋潤學生成長。近年來,各地已經發生了多起浪費營養餐事件,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認真反思。教育部門、學校應進一步完善營養餐管理制度,推進營養餐供應多元競爭,打破區域內單一供應商壟斷經營的模式,尊重和保障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及時公開營養餐的相關信息,豐富營養餐的“菜單”,讓學生在營養餐的標準之內選擇“吃什么、喝什么”。在此基礎上,教育部門和學校還應做好相應的配套保障服務,加強對營養餐分配、食用流程的管理,讓營養餐符合學生的口味,堅決杜絕“倒掉喝不完的剩余牛奶”之類浪費現象的發生。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