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開封具有文物遺存豐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
這里孕育了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影響深遠的“宋文化”,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
開封收藏家協會成立于1997年,至今已有20余年,在老會長王新民、現任會長王選民以及秘書長劉伯英,副會長趙新文、朱鄭杰等眾位收藏家的精誠協作下,協會已打造成為一個將收藏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相結合的專業隊伍。收藏門類有書畫、玉器、青銅雜項、古籍善本、明清家具等,會員500多人,遍布開封城鄉。其他較早成立的收藏組織的會員人數更是不斷增多,比如市集郵協會,會員達到了6000人。
郭力,作為開封收藏家協會的副會長,一直致力于中原文化產業的探索和保護。在接受《投資與合作》雜志社采訪時郭力表示,開封協會自成立以來積極參加市委、市政府組織的各項文化活動,并多次受到表彰。
“2018年,開封收藏家協會參與市政府組織的‘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成功舉辦了明清書畫作品展、故宮博物院元老單文質先生書畫作品展以及國畫大師賀志伊先生書畫作品展。同時,我們也在積極地和各地收藏家協會交流互動,參與發起由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20多個地市組成的淮海經濟區收藏家協會聯誼會。”
郭力告訴記者,開封作為八朝古都,歷來都是文人墨客雅集之地,培養和成就了一大批收藏家和愛好者。尤其是市政府承辦中國收藏文化論壇至今已有10年之久,吸引了來自海內外的天下收藏精品和收藏家,來開封展示交流評鑒,曾有中央電視臺《尋寶》《華豫之門》等欄目走進開封,對開封的收藏事業、收藏之都的打造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其實,早在民國時期,開封的收藏業就在全國有了較高的地位,與北京、上海、天津、蘇州一起被收藏界稱為中國收藏品五大聚集地,甚至連混跡于收藏品中的假貨、仿制品、贗品,也有“京作”“滬作”“汴作”之分。其中,就有被稱為民國時期全國三大報紙收藏家之一的開封市大收藏家馮翰飛,還有書法家、鑒定家、收藏家靳志以及金石書畫收藏家、鑒定家武慕姚等。
“實際上,開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收藏高潮的發祥地。大相國寺與宋徽宗趙佶,大詩人歐陽修,大書法家黃庭堅和米芾,大詞人李清照及其丈夫、金石學家趙明誠以及大詩人梅堯臣,都與開封這座古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到了近代,它又和中國有名的大收藏家馮翰飛、靳志、武慕姚、金明、史樹青等有著割舍不斷的聯系?!?/p>
開封市博物館館長曾廣慶說在中國收藏史上,曾經出現過3次收藏高潮,而第一次收藏高潮就出現在北宋末年的開封,另外兩次分別是清代乾隆時期和清末民初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大相國寺仍然是開封市古玩交易的主要場所,只不過交易地點從寺內挪到了寺外大門口西側一帶。”開封市許多50歲以上的收藏家如今憶及年少時到地攤上“淘寶”的感受時,還都會說到“大相國寺地攤”。
郭力表示,近年來,為了給開封市收藏家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市收藏家協會經常組織各種藏品交流活動。協會成立以來,分別與上海、蘇州、深圳、海南、廣州、番禺、重慶、臺灣等地建立了聯誼關系。臺灣民間海峽兩岸聯誼會在會刊上專門介紹了開封市收藏家協會,并積極促成了海峽兩岸民間收藏活動。同時,市收藏家協會還多次與全國多個市級收藏家協會開展收藏研討活動并進行互訪,與兄弟協會之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市收藏家協會還多次請全國著名書畫家江文堪、唐勇力、蘇宗勝等來汴進行藝術交流,為他們舉辦作品展覽,促成了外地書畫家與開封市書畫界的交流,為會員們提供了具有收藏升值潛力的藏品。
目前,開封市收藏愛好者在秉承了收藏界前輩博藏淵雅的風格之余,又拓寬了收藏的范圍和品種。如開封市收藏家協會創始人王新民,生前除了收藏書畫、瓷器外,還收藏玉器、木雕、家具、佛像等;他除了與省內外收藏界保持聯系外,還熱心組織全市收藏家開展多種形式的收藏交流活動。
孫潤田憑著多年來對飲食文化的研究熱情,收藏了3000多件與飲食有關的器物,在全市率先創辦了第一家非國有博物館——開封飲食博物館;趙書年生前對火花的收藏情有獨鐘,從民國時期即開始專心收藏火花,藏品多達10萬枚,居全國同類收藏品數量之首,藏品堪稱眾多國內火柴廠從創建到消失這段歷史的“小寶典”;錢幣收藏家尹連宗除了收藏罕見的古代錢幣,還收藏我國不同時期發行流通的紙幣和硬幣,所收藏錢幣多達520種,是目前國內收藏錢幣品種較為齊全的藏家;盧小濤收藏的報紙雜志創刊號達2600種,在國內創刊號收藏方面具有一定知名度。此外,毛主席像章收藏家楊俊華、木版年畫收藏家任鶴林、婚書收藏家張鴻軍、古鎖收藏家任元興、票證收藏家辛保證等,均以其龐大的收藏品數量、稀有的收藏品種在國內收藏界小有名氣,成為全國各類專業收藏活動必邀的藏家。

郭力還表示,除了這些知名度較高的收藏家之外,開封民間還有一些人專門收藏不為人關注的收藏品。一位收藏愛好者收藏了近百個從清代至今的各式鳥籠;還有一位收藏愛好者收藏了300多個從乾隆年間至今的各種鳥食碗;另外還有一些收藏愛好者,把目光投向了諸如酒瓶、奇石、地圖、報刊創刊號、撲克牌、簽名封、郵戳等雜項收藏上;一位藏家還正在將藏品分門別類,為開辦開封近現代工業發展展示館做準備。
據粗略統計,開封市目前有各類藏品收藏家上萬人、收藏愛好者10余萬人。
實際上,郭力表示,開封的收藏一直獲得了政府的支持。
對于收藏活動,開封市政府一直是支持和鼓勵的。在實際工作中,市委、市政府領導和市文化、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門因勢利導,采取了一系列的引導措施,開展了一系列有意義的活動,使得收藏活動尤其是民間收藏活動健康、穩步發展。
郭力表示收藏展、收藏品交流、鑒寶等活動是開封市每年必不可少的活動。尤其是從2007年開始,中國收藏家協會和開封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以來,每年集中開展一次大型收藏系列活動、每兩年舉行一次論壇峰會成為開封這座城市的常規動作,至今已經持續了11個年頭。而且,隨著每年活動的舉行,也積累了不少開展活動的經驗,為首座中國收藏文化名城建設增添了后勁兒。
每年,收藏文化論壇除了與海內外收藏組織和藏家積極聯絡、在開封舉辦收藏品展銷活動和拍賣活動外,還與港澳臺地區的民間收藏組織和藏家積極策劃一些跨地區的收藏品聯展和交流活動。為了促進開封市書畫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開闊開封市書畫家和收藏家的眼界,開封市還經常在論壇舉辦期間邀請國內著名書畫家來開封舉辦作品展覽,每屆論壇峰會都會出版收藏文化論文集。這些活動的開展,客觀上直接提高了開封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參與收藏活動的積極性,增加了他們的見識和對收藏品的鑒賞能力。
2018年,副會長張新文前往北京聯系故宮博物院老院長單士元及胞弟單士彬家族,他們拿出的近百幅作品在第十二屆中國收藏文化開封論壇期間成功展出。
除了收藏文化論壇等常規活動,開封市古玩大市場、宋都古玩城、皇宋大觀、古玩舊貨市場等我市收藏交流活動場所也經常舉行各種收藏品展銷、拍賣等活動。
市政府對這些場所既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監管,又利用靈活多樣的管理辦法積極引導藏家和賣家的收藏活動,全市呈現出了國有收藏品交流和民間收藏品展銷相映成輝的良好局面。
郭力告訴本刊記者,每件藝術品、藏品都承載了歷史的故事和內涵,是先人思想和藝術的結晶,都有它的文物價值和經濟價值,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緊密相連,商業價值的開發挖掘實際就是對藏品本身承載元素的挖掘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