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送暖,蟄蟲復蘇,人們卻發現自己意志消沉、周身不適、慵懶倦怠、情緒低落以及抵觸上班上學等種種類似“抑郁”的感覺。這是為何?
何為抑郁癥
抑郁癥是現代社會非常常見的精神障礙,中國人的終生患病率達到6%,據估計,到2020年,抑郁癥將成為僅次于缺血性心臟病的全球第二大致殘病因。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消沉的情緒等級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悲觀厭世,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許多抑郁癥的表現形式不易被察覺。
“微笑型”抑郁:這類患者雖有抑郁的主觀體驗,但在旁人面前卻總是有說有笑,旁人很難察覺到他是“強顏歡笑”。
“勤勉型”抑郁:這類患者往往做事提不起精神、不愿動、學習工作效率低;而有些患者卻表現為“工作狂”,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終日忙忙碌碌,最怕閑下來。
“隱匿型”抑郁癥:這類患者較為多見,以軀體不適為主,抑郁情緒卻不明顯。
產生抑郁癥的原因多重、復雜,其中包含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因素。目前認為,生理遺傳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是抑郁癥發病的最大原因。
季節和情緒有關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菜花黃,癡子忙”,說的是油菜花飄香的四五月是心理疾患的高發季節,一些存在心理或精神障礙的患者病情會比其他時段更加嚴重,普通人在這個時候也有可能出現失眠和抑郁。
究其原因,專家認為,一方面從寒冷的冬季轉變到溫暖的春季,氣溫驟然變化,溫度上升較快,引起體溫調節中樞障礙,影響下丘腦和杏仁核等情感調節中樞和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運行,誘發病情發生急驟變化;另一方面,春天氣壓偏低,人們主觀感覺比較壓抑,加之春天日照和氣溫變化較大,使得人體代謝進入旺盛期,影響人體內環境和內分泌活動,造成人們情緒波動頻繁,原本毫不起眼的小事情在這個時候都有可能誘發出負性情緒;還有些地方春天會下起連綿的陰雨,可能是抑郁情緒高發的又一個外部因素。
季節對心理狀態的影響并不僅限于春季,“冬季抑郁癥”和“秋季抑郁癥”近年來也逐漸為大眾所熟悉。其實人們很早就意識到,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和情緒以及精神狀態,誘發病人病情的變化。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作“季節性情感障礙”。日照時間的減少是引起季節性情感障礙的主要原因:其一,緯度越高的地區該病的發病率越高;其二,通過補足人工光照可使部分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
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幸“中槍”,只不過程度并不嚴重,并沒有對日常的社會功能造成較大影響,只是偶爾感覺有點兒提不起精神,建議你多走出房門,到室外曬曬太陽,午飯后多與朋友一起散散步、聊聊天,進行一定量的有氧鍛煉,保證良好的睡眠。
如何避免春季抑郁
1.及時排解負面情緒。排解的方法為,多跟同學、朋友交流,或在網上傾訴、寫日記,情緒低落時多唱唱振奮精神的歌曲。學會轉移注意力,在感到自己有低落情緒時,不要一個人待在不變的環境中,可以多去外面走走,接受新的刺激和變化。
2.注意體育鍛煉。多到室外進行慢跑等促進心臟和血液循環的活動。運動能夠促進人體腎上腺髓質分泌兒茶酚胺的能力,兒茶酚胺增多能緩解抑郁癥狀。所以,運動往往可以緩解大腦的疲憊和情緒上的壓抑。
3.注意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保證營養的平衡和充足,少吃油膩、易上火的食物。多食用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以滿足春季人體代謝旺盛對蛋白質的大量需求,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補充維生素以中和體內酸性產物,有效預防“春困”。
4.保證良好的睡眠。睡眠是大腦的一種自我調節,要早睡早起,保證每天7~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但是睡眠過度也不好,容易引發夜間失眠,導致大腦功能降低,更容易胡思亂想,加重抑郁。不要讓自己過度疲勞,感到累時,要暫且擱下手中的事情,過過輕松、悠閑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