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淑杰
近年來,有的男士瘋狂崇拜外國的蓋茨、史蒂夫、霍金,以及國內的王健林、馬云等,患上了對成功者的“崇拜綜合征”。他們有不少人偏執地認為自身素質很不錯,不比霍金、蓋茨、史蒂夫以及王健林等人差多少,就是沒有機遇和環境,因而感到苦悶、自卑。這種對成功者的“崇拜綜合征”,實際上是一種對自己期望值過高引起的心理障礙,如果不能從這種紊亂的心態中解脫出來,就可能演變為心理疾病。
很多女士把影星作為心目中的偶像和“英雄”,對他們取得的成功歡呼雀躍、欣喜若狂;對他們的偶然失意灰心喪氣、無精打采,甚至為之緊張焦慮、憂郁不已。更有甚者,有的陷入了單相思,甚至幻想與之產生男女癡情。
心理專家認為,過度崇拜是一種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盲從和無主見等引起的心理障礙。由于崇拜的目標過于偉大,通常難以實現,會使患者陷入煩躁、不安、迷茫,懷疑自己的能力,輕者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重者會心理變態,喪失對生活的信心,甚至導致離家出走、自殺或殺人的悲劇。
過度崇拜的成因較為復雜,主要由于錯誤的輿論引導讓人產生偏差的認知。如今社會氛圍,尤其是輿論界對明星和英雄缺乏正確評價,常常過度吹捧、神化明星,不講其成長的艱辛和磨難,只講成功后的偉績、榮譽以及崇高地位。這使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心中產生混亂,感到成為明星和英雄似乎很容易,產生了“明星易當”的錯誤認識,于是放松了目前的努力,只重華而不實的花架子,不肯踏踏實實地學習和奮斗。一旦青年難以達到這一高度,會產生焦慮、壓抑、悲觀和苦悶等緊張心理和憂郁情緒,逐漸誘發心理疾病——青少年抑郁癥。
事物都有兩面性,有的時候,對名人、成功者的崇拜也有正面效應。當年霍金訪港時,有近2000名“粉絲”云集香港科技大學,為的只是一睹“偶像”的風采,聆聽“偶像”的一席話,其中主要是學生及青少年。有記者問一位殘障青年為何前來,這位殘障青年表示,霍金的奮斗精神激勵了他們,讓他們感到鼓舞,不敢輕言放棄。看來,只要放下盲目的心態,培養多元化的欣賞角度,偶像崇拜有時候似乎也不是一件壞事。
盲目崇拜明星還與“從眾心理”有關。很多人有“盲從”多數人的傾向。自信心和自尊心差者,缺乏科學文化知識,思想意識愚昧落后,且缺乏主見,易受暗示,或趕時髦,或愛面子,往往表現為盲從心理,出現順從多數人的行為。
“心病還需心藥醫”。盡管“明星崇拜癥”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正確思維和判斷,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但并非不可救藥。通過心理咨詢和循循善誘的教育是可以校正的。社會應該幫助陷入這種誤區的人驅散心頭的陰郁,解除自卑、苦悶和煩惱等不良情緒,學會正確認識明星、對待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