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
宜興盛產陶土,顏色多為絳紫,通稱紫砂,亦有紅、綠、黃、白等色,故又被譽為“五色土”。用此土所做的茶器具通稱紫砂器。目前認為紫砂器始于北宋時期,但其真正興起是在明代中期。萬歷二十五年許次紓的《茶疏》記載:“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作,頗極精工?!逼浜?,在各時期的茶書中,對紫砂器的專門描述和記載陸續增多,并有系統闡述紫砂器的專著問世,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和清代吳騫的《陽羨名陶錄》是其中最著名的兩部。
對于壺友來說,收藏一把名家紫砂壺,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但如今市場上的紫砂壺真偽不一,如何判斷年代和作者呢?
看藝術風格。紫砂壺的時代風格特色與當時的工藝美術作品是相通的。雖然同一時期的名家也可以制出品味完全不同的作品,但從本質看,其筆法或刀法仍然具有一貫的風格。因此,鑒定傳世的名家作品,特別是明、清兩代流傳下來的紫砂壺,首先要掌握的便是這些名家所處時代的氣息與烙印,綜合考察作者一貫的制作風格。名家制壺的造型大多各具特點:有的善制仿生壺,有的制壺不喜裝飾,有的圓曲流暢,有的棱角分明。這些大師們不同藝術風格的壺型特征,都可作為我們今天鑒定紫砂壺年代與作者的重要依據。
看印款。紫砂藝術大師制作紫砂壺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在壺底或壺蓋、柄下端鈐蓋圖章,或是用刀直接刻款。歷代的制壺高手、名家,對用印鈐款都是十分講究的,他們的款識不僅表現出很高的藝術素養,而且在印章的布局、形式等方面也相當重視,這是鑒定款識的一個重要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名家身故后,其家人或門徒仍繼續使用遺存印章者也不乏其人,因此,不可僅憑印章來判斷真偽,還必須結合作品的整體風格綜合判斷。
看砂質。不同時期的砂料有著不同的砂質,而不同的砂質成色、肌理都不盡相同。明代紫砂使用的砂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粗糙,而清代出現了紫砂細砂,細膩潤澤,倘若再經常把玩摩挲,久而久之會有一層光亮面,俗稱“包漿”。因此,辨認泥料在紫砂壺的斷代認識上是十分重要的環節。
看工藝技法。不同時期的紫砂器制作技法有所不同。明中葉創始期的壺是以手工捏制為主,壺內胎往往有掏空時捏按的指紋。晚明時期大彬創制了木模制壺方法,壺內壁已不見指紋,而略留有竹刀刮削的痕跡。清代的紫砂壺一般采用先打泥片,再將泥片鑲接而成的工藝,所以壺胎厚薄均勻、制作精細。
總而言之,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藝技法、款識以及砂料方面都具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收藏者要掌握紫砂壺鑒定的基本知識,通過造型理清時代脈絡,了解各時期名家作品的不同風格及工藝手法,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