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潤彩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要讓陶冶性教學收獲更好的教學成效,需要教師不斷突破教學中的難點與障礙,增強學生對于教材文本的體驗。沉浸式教學法,情境交織教學法,情感共鳴教學法,這些都是能夠讓陶冶性教學更好地發揮成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陶冶性;小學語文;教學
一、小學語文陶冶性經典誦讀教學探索
我國逐漸走上強國富民的道路,傳統文化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尤其是從小熏陶。很多國學中的經典著作被搬進了小學課本當中,也深受小學生的喜愛。對于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文化意識,陶冶情操,而且內容簡單、朗朗上口,不斷促進形成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比如,《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名著,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宣讀,朗朗上口的詩句使學生逐漸被其所影響,達到育人的目的。
二、融入情感、實現語文與情感的整合與交融
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師為再現文學作品中的意境,形象而溢于講臺的感情、激情.語文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情境、教師品格等因素,把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要求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加強語文教學的情感功能,使教學活動趨于“情感與知識交融”的和諧境界,實現新課程目標要求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協調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習這些作品,有助于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因此,語文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讀引發、研讀體味、情景再現、情境體驗、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學方法,以情激情,才能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波瀾,引發學生的情感,使之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理解課文。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
三、不言之教的暗示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雖然還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但他們幼小的內心卻是十分敏感的,很多時候即使是不言之教也能夠讓學生們有體會,那些情愫在他們心里慢慢生長發芽,讓他們的內心受到洗禮。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確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們正確的指引,然而,有時候不言之教反而能夠達到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學者認為,“不言之教”反映了老子的文藝思想,即語言的空白反而更能調動讀者內心的審美體驗,且使作品更為含蓄蘊藉,真正達到一種簡潔而豐富,意象有限而意味無窮的藝術效果。有的則將“不言之教”視為一種教育方式,其與明顯的說教和灌輸式的教育方式相對立,而是通過身教和自我教育等方式讓受教育者自然而然地發展。還有學者堅持老子的“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對天下的教化,認為其可施用于政治,但不可將其僅僅認識為單純的政治事務。本文以《道德經》王弼注為基礎,希望通過對相關內容的梳理,為該問題的討論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讀的過程就是一種最直接的情感體驗過程,也是一種情感的暗示,學生和作者間仿佛建立了某種連接,內心的那種苦楚與哀愁仿佛一點點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就這樣,在教師的不言之教中學生對于教學內容卻有了更深的體會,學生仿佛看感受到感傷與凄涼,通過想象那個畫面,想象作者孤身在外的孤獨感,學生終于明白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含義。
四、“沉浸”與“吸引”的游戲法
在教學方法的確立上,要充分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沉浸”與“吸引”教學法,指的是教師把學生帶入語文的游戲情景中,并與學生一起“沉浸”其中,為之“吸引”。在充滿游戲精神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全面實現語文豐富的人文陶冶。以五年級《田忌賽馬》一課的教學為例,筆者在實現“學生自主理解課文的重點內容和關鍵語言”的教學目標時創設了擺撲克的游戲情境。上課前先發給每一位學生點數不同的六張牌。讓學生用六張牌分別擺出“上等對上等、中等對中等、下等對下等”的第一次比賽情況,三場下來都輸了。在理解“反勝”時,教師先讓學生調換手中撲克牌的出場順序,結果,一部分學生用自己手中的撲克牌擺對了,調換了出場順序,獲得了勝利。這是為什么呢?訣竅就在于課文中“怎么樣反敗為勝”的句子。在這樣矛盾交鋒的情況下,學生進一步投入地閱讀課文,很快發現“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這句話的關鍵作用,并通過讀這句話進一步認識到了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陶冶性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一種非常值得推崇的教學方式。陶冶性教學往往能夠傳遞更充沛的情感,讓學生對于文字及文章后想要傳達的意蘊有更深刻的了解與認知。通過陶冶性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的沉浸于教學內容中,而且這個過程對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及審美能力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總之,我們小學語文教師應意識到,小學語文教學不但要引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心靈的洗滌和性格的培養。通過陶冶性教學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探究,為今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