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音樂教學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行關鍵轉型期,社會問題和家庭矛盾日益增多,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網絡游戲、暴力色情等因素直接影響著青少年幼小的心靈,影響著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音樂教育的國度,《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古代先賢都喜好用“琴棋書畫”來陶冶情操、豐富人生、修身養性、凈化心靈,而以“琴”為代表的音樂則是其中運用最廣的手段。
一、音樂能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
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當優美、健康的音樂與人的生理、心理的節奏、旋律產生共振協調時,人就會產生一種高尚的、正義的、道德的、靈魂升華的情感,充滿對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對生活、生命和整個世界的摯愛,增強奮斗的自信和力量。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中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各方面發生變化,培養他們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音樂教學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除了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中心外,還包括教育學生愛家鄉、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繼承革命傳統,尊敬師長、互相友愛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牢固地樹立德育意識,以教材為內容,以課堂為陣地,認真鉆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
二、音樂能確立積極的人生航向
如果把人生比作成航程,那么中小學生正處于這一航程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人生觀建立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生們理性思維尚不成熟,對世界和人生的認知還很懵懂,很容易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對此,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僅要直接灌輸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應該多發揮音樂教育的作用和功效,引導學生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航向。首先,在音樂教育中加入對世界觀的認知,如欣賞舒伯特樂曲《鱒魚》鋼琴五重奏,舒伯特在第五變奏之后的結束段中又再現了呈示部中《蹲魚》的明快活潑的主題,并用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輪流演奏該主題,鋼琴亦演奏原歌曲的伴奏音型,以此表現出了舒伯特雖身處困境之中,但他對生活、對未來的人生態度還是非常積極向上的,并未因此而消沉下去。
三、音樂能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法國思想家蒙恬曾經說過,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認識自我。德國哲學家卡西爾也認為,認識自我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然而,近年來由于社會環境的負面作用和家庭教育的失當,以及學習活動的繁重負擔,考試競爭的緊張激烈等等,造成當今學生們自我認知的缺失和扭曲。對此,國內外教育工作者經過深入研究,發現音樂教育在自我認識培養方面的重要作用,認為音樂能夠為少年兒童展示出一個和諧的世界,一個充滿情感和意味的“有情世界”,一個需要參與領悟和建構的世界,而這樣的世界圖景有利于孩子自我意識的形成,同時音樂還能夠以其獨特的作用引導少年兒童理清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的關系、確立真正的社會自我,并在精神層面上實現對有限自我的超越,使自我成為一個審美的個體。
四、音樂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
科學實踐證明,音樂能增進健康,醫治疾病。悅耳的音樂通過聽覺器官傳入大腦皮層,會刺激神經系統,使感情發生變化,從而使人精神愉快、情緒振奮,同時起到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內分泌、促進消化、解除疲勞的作用?,F在的學生90%左右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里接受家長的寵愛,導致許多孩子自私自我,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經不起挫折等性格特點,加入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種外因,許多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現代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發現音樂具有心理治療作用。優美的節拍旋律,可以調節人的神經,使人產生歡快的感覺,當人們因疲勞或壓力產生思維混亂時,或者壓抑、沉悶、驚慌時,聽一下輕松的音樂,能使頓時放松下來,解除疲勞,恢復平靜心情。少年兒童的心理發展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能引導和控制學生的心理過程,即要引導學生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引發他們豐富的情感,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就是要教給學生感受、理解與掌握音樂內涵的本領,要把握不同年齡學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合理安排音樂教學的程序和方法。進入中學,新陳代謝旺盛,身體發育處于高峰期。但是少年朝的心理發展是受社會、家庭、學校制約的,尤其是社會與家庭的影響更突出一些。所以,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不但要鉆研教材,認真上好每一節課,同時還要了解社會上的流行音樂及其在學生中的影響等情況,以便有的放矢地發揮學校音樂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導和培養學生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學校音樂教育如果能與學生的心理過程相符合,則能夠促進學生具有音樂感的愿望得到健康的發展?,F今,許多學校的上下課鈴聲已由原先的單調鈴聲變為悅耳的名曲,為廣大師生營造了充滿高雅音樂的文化氛圍,這對師生的身心也大有裨益。因此,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開展多樣的音樂課外活動。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教育家認識到沒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沒有經過美育熏陶的人不是完美的人。美育不僅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將成為現代教育的基礎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意素質,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音樂教育是對心靈的塑造、情感的培養、個性的發展。音樂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又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盡可能地把音樂作品中體現熱愛祖國、尊敬師長、勤于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等內容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引導,不斷發展學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學生展開無限的想象和聯想,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思想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陶冶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