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規管問題在香港一直爭議不斷。立法會13日就《2019年吸煙(公眾衛生)(修訂)條例草案》舉行公聽會,兩方意見進行了激烈交鋒。
包括病人組織、醫學界、煙商、報販等共約70個團體或人士出席公聽會,未來將再召開兩場。香港《明報》14日稱,支持及反對者各執一詞。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公布,聯同多個組織截至13日收集到7.5萬人簽名,支持全禁另類吸煙產品,并為全面禁煙制定時間表。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長曾浩輝援引外國數據稱,多國青少年吸食電子煙人數不斷上升,質疑煙草商提出的數據是否可信。病人政策聯機主席林志釉也擔心,電子煙會吸引年輕人吸食,放寬電子煙最終會加重醫療負擔。
報販及煙商則強烈反對港府修法。其中香港報販協會副主席林長富稱,賣煙現在是報販的主要收入,政府不放寬可售賣的物品,令生計難以維持。電子煙協會副主席陳文輝認為,全面禁止電子煙只會逼商家轉投黑市,建議應以規管代替禁售。發型師組織稱,轉吸電子煙后身上的煙味大減,減少對客人影響,若逼發型師轉回吸傳統香煙,專業形象會受到影響。
對此,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重申,政府鼓勵市民不吸煙,并減少二手煙。醫學會副會長林哲玄直言,電子煙的禍害與傳統煙無異,如今報販為煙草商保駕護航,但日后恐被煙草商分薄利潤,報販只是“為虎作倀”。
港府去年宣布全面禁止電子煙,今年2月20日正式向立法會提交修訂草案,建議禁止進口、制造、售賣、分發、宣傳電子煙或加熱煙等產品,一經定罪將罰款5萬港元及監禁半年。香港社會普遍對此表示歡迎。14日,香港大學學生會醫學會及中文大學學生會醫學院院會發表聯合聲明,呼吁立法會盡快通過條例草案。對于坊間謠傳另類吸煙產品有助煙民戒煙,聲明稱,多份刊登在公共衛生醫學期刑的研究均指出,另類吸煙產品并無此效用。有些青少年不了解電子煙對人體的損害,甚至誤以為它比傳統煙安全,便容易墮入陷阱。另外,不少年輕人因為接觸另類吸煙產品,繼而轉食傳統煙,即產生“門戶效應”。▲
(趙聲)
環球時報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