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勇 華小進 陳佳佳
興化市以農村基層黨建“紅色領航”計劃為總領,不斷激發農村干部、基層組織和產業發展活力,以高質量農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

與往年的冬閑不同,這個冬天,興化市的鄉村格外地忙。沈倫鎮“沈顧果蔬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的碧根果樹長勢喜人,合作社聯合黨支部正在組織給果樹越冬刷白;千垛鎮東羅村鄉村發展展覽館、老街漁樂館、耘朵民宿相繼建成開放,黨總支成員挨家挨戶地發動村民合作經營;陳堡鎮策應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草蕩退漁還湖工程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農閑變農忙,這是興化市不斷激發基層組織、農村干部和產業發展活力,以高質量農村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帶來的“幸福煩惱”。
走進興化市陳堡鎮唐莊村“黨員組織生活館”,莊嚴的氣息撲面而來。館內設有村情村史與紅色文化展示、特色田園建設情況展示、黨建工作開展情況展示、黨員形象展示等多個板塊,是黨員開展組織生活、接受黨性教育的“絕佳去處”。“現在我們村的黨員經常到這邊來,看一眼墻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八個紅色大字,就被賦予一種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力量。”陳堡鎮唐莊村黨總支書記唐宗恒由衷地說。
唐莊村共有黨員67人,黨總支充分發揮黨建的示范引領作用,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傳統文化建設、生態文化建設、產業文化建設、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等方面“多管齊下”,助推唐莊村轉型升級。為了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興化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全市199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依靠單建、聯建、掛靠等方式建有黨組織478個。其中,沈倫鎮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為模式,成立合作社聯合黨支部,統籌使用6個經濟薄弱村的扶貧資金,共建1008畝碧根果基地。每年每村實現股份分紅20.8萬元,兩年內帶動 112戶貧困戶脫貧。
針對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興化選派優秀機關干部去擔任“第一書記”,安排優秀村黨組織書記與他們“青藍結對”,推動“第一書記”快速進入角色。去年,56名“第一書記”共實施致富項目51個,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563.5萬元,推動脫貧和就業1125人。興化市農業局選派的永豐鎮蔡星村“第一書記”徐永忠到村后,將村里原本單兵作戰的水產養殖戶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社,申報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獲得成功,蔡星河蟹的市場競爭力、美譽度和經濟附加值得到了顯著提高。
“鄉村振興人才是根本,但村干部隊伍良莠不齊,如何打造一支素質更高、能力更強的村干部隊伍是我們著重思考的問題。”興化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沈衛國道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
群雁起飛頭雁領。作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基層村干部面臨年齡偏大、待遇偏低、出路不寬等窘境。“之前我也主動打電話給我們村的在外能人,詢問他們愿不愿意回村當村干部。一開始他們還興致勃勃,聽我說到待遇的時候就連聲拒絕。”唐宗恒說,“隨著選培機制的逐漸完善和村干部待遇的提高,‘人難選、心難留’狀況正在慢慢改變。”
在全市招錄村級后備干部,培養村級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其中有通過“三回”工程“回流”的大學生村官、“回歸”的在外能人、“回村”的機關干部,有毛遂自薦的大中專畢業生、鄉土人才、退役士兵,也有特聘的退休鄉賢。興化以市委黨校為依托組建“村干部孵化學院”,建立特色產業鄉鎮“片區孵化站”,打造戴南董北、千垛東羅“現場教學基地”,建強年輕村干部“孵化基地群”。通過“導師制”培育、“跟班式”學習、“追蹤式”考核,促進后備力量能力素質提高。
同時,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標準,確定村組織書記基本報酬,其他村干部按比例同步提升;實施業績考核,考核結果優秀的村書記進入鎮街領導班子,納入專項事業編制管理,連續兩年考核倒數的予以問責。“村干部的責權利一致起來,積極性有了顯著提高。”千垛鎮黨委副書記陳永松地欣慰說欣慰。
“現在,我們合作社的黨員干部早上四五點鐘就來到基地忙活開了。”沈北村黨總支書記孫金才表示,業績考核提升了村干部的干事創業精氣神。“以前覺得做村干部蠻輕松的,現在才真正體會到了辛苦,但成就感也是滿滿的。”沈北村后備干部邵春生說。
千垛鎮東羅村,小橋流水,水清岸綠,一排排別墅窗明幾凈,一座座便民設施拔地而起,很難想象,兩年前的東羅村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子。
“我們東羅村地處里下河腹地,緊鄰千垛菜花景區、平望湖和李中水上森林公園,優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南京萬科集團過來投資。”村黨總支書記羅保田道出了東羅村“越來越美”的原因。原來,早在2017年7月,興化市政府、東羅村就與南京萬科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以“政府+社會資本+村集體”的模式,共同組建萬興公司,專門負責東羅村的建設和運營發展。其中,村集體以土地折價入股;興化國資公司負責村內基礎設施和破舊房屋征收拆遷部分的投資;萬科承擔農耕文化研學、鄉村旅游、農產品經營、新興產業開發及部分公共載體的投資。
短短7個月的時間,東羅村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就成效初顯。一大批基礎設施落成,村內人居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打造了本村品牌“八十八倉”,興化大米、龍香芋、大麥若葉青汁等特色農產品在萬科物業系統內銷售;建造了高端民宿,村民們可以加入經濟民宿合作社,統一品牌、設計、裝修、運營管理,數十戶有特長的村民開起了特色店。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陸續回村創業,“老齡化”“空心化”等鄉村“發展之痛”在東羅村緩解。
改變不僅僅發生在東羅村,近年來,興化市積極探索產業富民之路。一方面,創新開展“1+1”黨建扶貧活動,組織城鄉黨組織結對共建,現已打造20個特色產業村,帶動6256人脫貧致富。另一方面,發展“黨建+”產業。借助“黨建+互聯網”模式,鼓勵貧困家庭人員借助電子商務居家創業;利用“黨建+生態”模式,打造包括碧水東羅、水潤唐莊在內的3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發展休閑旅游、養生養老、農耕研學等富民產業項目,農民的收入有了顯著提高,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