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亮
1978年,泗洪縣墊湖村在全省率先揭開農村“大包干”序幕。彈指一揮間,小村41年。而今的村“兩委”班子正以新時期“大包干”精神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書寫強村富民的新篇章。
矗立在泗洪縣墊湖村路口的“江蘇農村改革第一村”石碑告訴人們,這里不同尋常。1978年,這里的農民分田到戶,在全省率先揭開農村“大包干”序幕。1981年3月4日,《人民日報》的一篇《春到上塘》為題的報道,使墊湖村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響徹全國,往昔“黃粘土,水不淌,十家九戶都缺糧;破草屋,漏風墻,扯把稻草就當床”的歷史一去不復返。

彈指一揮間,小村41年。墊湖村的發展,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離不開黨員率先垂范、無私奉獻。2013年,泗洪縣委審時度勢,將墊湖村黨支部升格為黨委,通過“內部選”“外部引”和“上級派”等方式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1978年村干部平均年齡52歲,多為小學學歷,時任支部書記周茂永40歲;而今村干部平均年齡37歲,黨委書記周磊是全縣為數不多的90后書記,已掛職上塘鎮副鎮長。墊湖村在“兩委”班子帶領下面貌煥然一新,連續6年被評為五星級村居,群眾滿意度在95%以上。
來到墊湖,一排排整齊的兩層住房映入眼簾,村部旁“三來一加”電子加工點30多個婦女正忙碌著。“家里土地流轉出去了,沒事就來這邊上班,孩子放學就去接孩子,每月能掙3000塊錢。”村里的劉光會激動地說。如果說,41年前墊湖村由合到分是為了解決溫飽,那么后期土地由分到合則催生了新一輪發展。近年來,墊湖村“兩委”班子積極推動土地流轉、招商引資、全民創業和農業結構調整,以新時期“大包干”精神,帶動群眾脫貧致富。“三來一加”項目,讓800多位婦女實現了家門口就業,2017年墊湖村人均收入達15225元。
為了讓群眾全面富起來,村黨委書記周磊先行先試,探索種植櫸樹、金銀花、銀杏樹等高效農作物,領頭成立占地約550畝的碧根果育苗基地,畝均年收益可達1.5萬元,為低收入戶提供種植技術和務工崗位,帶動本地就業75人,其中低收入農戶20余人。
人口集中居住后,墊湖村的“熟人社會”被打破,農民集中居住區服務管理工作面臨新挑戰。2012年4月,時任省委書記羅志軍在墊湖村駐點調研,為墊湖發展把關定向。在“弘揚大包干精神,建設全面小康新墊湖”精神指引下,墊湖村“兩委”探索“五個一”民心工作法,切實打造服務型村居黨組織,受到群眾一致好評。墊湖還又從“工學醫住娛”五個方面,努力發展特色產業,將墊湖打造為宜農、宜工、宜商的新家園。
“現在村里大事小事都召開黨群議事會,重大工程項目由村監委來監督,每個月黨員活動日評議‘三務’公開,村里民主制度逐漸健全了。”“大包干”發起人之一任玉柱說。再次來到墊湖村農民活動廣場上的春到上塘紀念館,其外觀猶如一座乘風破浪的帆船,喻示著村黨組織將在鄉村振興道路上書寫富民強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