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寶
摘 要:在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下,處于城市建設主體地位的居住區開發一直都備受人們重視。從城市設計的角度進行居住區構建規劃,才能讓居住區開發與城市建設相協調。在一些中大型城市的個別地區,居住區大規模的開發,城市居民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對的,也有一些住宅規劃設計對城市的發展問題沒能充分考慮,以至于后期分裂了居住區與城市之間的相互關系,所以,有必要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把握好人與環境和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地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城市設計;居住區規劃;重要性;規劃研究
一、居住區規劃研究思路引入城市設計的重要性
(一)城市設計的含義
城市設計又稱都市設計,其具體的定義在建筑界通常是指以城市作為研究對象的設計工作,是介于城市規劃、景觀建設與建筑設計之間的一種設計,相對于城市規劃的抽象性和數據化而言,城市設計更加具有具體性和圖形化[1]。城市設計以城市實體安排與居民的社會心理健康的相互關系為重點,通過物質空間以及景觀標志的處理,創造出一種物質環境,其最終目標是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產生社區精神,并且能夠推動整個城市的良性發展[2]。
(二)引入城市設計的重要性
第一,城市設計的加入可以讓居住區開發的各類項目的指標得到科學的確認,因為,城市設計能夠進行區域形態和強度的確立,從而有效地幫助住宅規劃設計確認土地的使用強度和特點以及建筑密度等內容,從而高質量地完成居住區規劃設計[3]。第二,進行城市設計的引入,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對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個體設計進行有效約束,從而做到讓居住區利益最大化。還有,城市設計比較注意城市的建設環境品質,能夠有效避免居住區規劃設計忽視居住區外的城市空間環境設計,所以能夠把居住區開發的效益與城市整體利益進行整合[4]。
二、居住區規劃的原則
(一)生態環保的原則
現階段,我國發展道路以“可持續發展”為首要目標,所以,要把建設綠色居住環境作為居住區規劃的最終目標,滿足居住區的舒適性、安全性、經濟性、環保性要求,創造一個布局合理、功能齊全、交通方便的優美的現代化生活區域,在合理的地帶,將景觀軸線與地形相結合,從而調節整個居住區域的布局條件,使之成為該居住區的環境優勢與亮點。
(二)合理設計的原則
面對現有的資源,應該進行充分調查,在分析地形條件的基礎上,合理有效地對地形進行整合,從而創造出滿足人們生活條件的居住場所。在用戶配備方面,要考慮多樣化的生活需求,以滿足不同的居住群體。根據城市商業發展的宏觀方面來確定經營項目的運作方式,充分利用區域優勢來對居住區進行建設利用。
(三)科技設計原則
努力將新技術以及新材料與居住生活概念相結合,提升居住區域的質量和環境水平,在確定生活模式的前提下,提供舒適、安全、科學的現代化居住空間。
(四)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是全方位站到住戶立場考慮問題,考慮業主的生活想法,特別是居住區未來發展,形成一種自然、和諧、舒適、高效的居住環境。在居住區的公共服務配套上,要以高品質、高起點為設計原則。
(五)整體性、交融性的原則
建設處理上要注意整體性增強居住區的景觀層次感,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要有效避免建筑形象的單調性和圍合空間的壓抑感,對部分住宅群體做好分段處理和錯落變化,從而加強整體的節奏感和空間變化,形成良好的空間感受。
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現狀
自我國開始建設城市居住區以來,從最開始的集體住房,到單位分配,再到后來的住房區買賣,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而在居住區的規劃設計當中,每一個設計環境都是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的,每一個設計環節都不能單獨進行。但是,現階段的規劃設計步驟都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建筑設計的三段式設計,導致整個設計體系結構都不具備完整性[5]。
四、基于城市設計的居住區規劃
(一)居住區空間的規劃研究
在居住區規劃的過程中,居住區的空間搭配和結構布局是居住區設計當中的核心內容,一般包括行列式、點群式、周邊式、軸核式以及環形放射式等多種類的空間布局形態,這些種類的設計理念當中,軸核式的設計規劃類型就是在居住區設計當中加入城市步行街,以軸作為建筑布局的主要紐帶骨架,以核作為空間整合的重要節點。這樣的居住區空間的規劃研究結構,還包括設置休閑廣場和沿線營建綠化等建設內容,這樣可以有效形成空間排序上的變化。從空間規劃優點上來看,這種方式有著結構分明和方向感強的優勢,能夠讓居民感受到變化豐富的景觀層次和審美享受的視覺感。除此之外,從層次設計的方向來看,居住區的空間規劃布局研究,還要完成對各類功能設施的安排。比如,商業圈的服務設施安排就應該設立在居住區的核心位置或者近邊的臨街位置,這樣能夠使附近居住區的人民生活條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滿足[6]。
(二)居住區交通環境的規劃研究
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對居住區進行整合規劃設計的時候,要充分了解到附近居民道路的交通系統,并且要與之充分連接,滿足居民的交通流量需求,使居住區與城市達到更好的融合。除了居住區與城市中心之外,還要在居住區與街區內部層次之間建立交通聯系,科學地進行出入口的設置,從而保證居住區的內外人口流動更加便捷。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始入手:第一點,在分析附近道路規劃設計的背景下,可以對居住區未來人口聚集進行合理預測,并根據此數據對城市的主干道進行延伸,以方便城市公共交通的規劃和引入。第二點,在進行街區內部交通規劃時,需要注意讓人和車進行分流,并且要讓街區之間相互關聯。因此,居住區的內部交通道路要由車行道、入戶道以及慢行道組成,并且要運用慢行道聯系各個街區。另外,在車輛停泊這一方面,居住區主要采用地下停車的方式,而外來車輛一般都會采用地面的停車區域停車[7]。
(三)居住區公共設施的規劃研究
在居住區的規劃研究體系當中,居住區的公共設施規劃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在規劃設計居住區公共設施時,需要從居住區的共享角度開始出發進行合理的建設,合理考慮居住區周邊環境的服務提供問題,要注意協調性,從就業問題、購物問題、娛樂設施問題、娛樂場所的布置問題等方面綜合考慮,以便于居住區周圍的配套環境得到改善。而在進行公共設施規劃的時候,應該充分運用對外開放的方式,以方便城市的各類交往活動都圍繞著居住區進行,使居住區能夠成為城市街道的一道風景線。與此同時,在布置居住區商業設施的時候,要采用線性的布局模式,這樣便于形成商業網絡,能夠滿足居住區的日常生活消費需求,從而讓街道更有人口流動的活力。此外,在教室設施的配套布置上,應該要結合居民的實際求學需求,以及周邊的發展情況,來確定設施布置的數量和標準[8]。
(四)居住區空間形態的規劃研究
居住區的空間形態設計要突出其獨特性和形態的完整性,同時也要與城市的環境特點相結合。首先,要利用居住區外部景觀資源來建設街區的視覺渠道和綠化走廊,這樣能夠合理地打造居住區和城市的視覺聯系。其次,要結合周圍的景觀,因地制宜地進行居住區的建設布局,以便于通過打造城市的空間形態使居住區的環境和城市環境的形態品質得到提升。另外,需要從人口群體性的角度來完成居住區建筑的科學布局,并且要加強對各個街道的入口公共區域的景觀規劃研究,以便于居民歸屬感能夠得到有效的增強,這樣的良好、完善的布局能夠有效地額突出居住區與城市環境的有效協調性,并且能夠彰顯出一種整體和諧的理念[9]。
五、結語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居住區的合理規劃研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不但能提高城市的經濟水平,還能增強城市的人口活力。因此,要從城市設計角度進行居住區的規劃研究,以便于居住區規劃設計布局符合城市的化發展需求[10]。綜上所述,在居住區規劃設計研究的過程中,應該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出發,完成空間布局、交通設施、公共設計、空間形態規劃,讓城市和居住區的環境共同發展,更加和諧。
參考文獻:
[1]楊帆,鐘卓乾,曾天.“鋅鋅”向榮,城市雙修視角下后工業景觀公園設計:以第七屆“艾景獎”銀獎作品長沙鋅廠工業遺產公園改造設計為例[J].居住區,2018,(3):96-103.
[2]金鑫,陳洋,王西京.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模式研究:以西安市陜西重型機械廠改造規劃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15,(3):80-84.
[3]張文濤.基于城市微氣候循環的山地低碳生態居住區規劃策略與模式研究:以重慶市濱江山地居住區為例[D].重慶大學,2013.
[4]陳一峰,劉晶,黃政民.關于《城鎮化建設中構建新居住區特色形態的控規指標體系》的研究概述[J].城市住宅,2017,(10):111-119.
[5]金鑫,陳洋,王西京.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模式研究:以西安市陜西重型機械廠改造規劃設計為例[J].華中建筑,2015,(3):80-84.
[6]羅潔.面向需求的工業園配套服務體系構建及規劃布局初探:以蘭州新區北部綜合產業片區規劃為例[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8):44.
[7]邵寧.基于環境心理學理論的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研究:以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固冢小區為例[D].西南科技大學,2017.
[8]莊潔,龔斌.從城市設計的角度探討郊區大盤的宜居空間創造:以廣州金地·荔湖城規劃設計項目為例[J].南方建筑,2013,(6):103-107.
[9]王承慧,雒建利,巢耀明,等.務實·開放·多元:東南大學城市規劃專業居住區規劃設計課程群教學簡介[J].居住區,2014,(2):36-38.
[10]周曉濤,周文濤,王松,等.基于微課與翻轉課堂的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索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8,(11):29-33.
作者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