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楊


看李宗盛親自操刀腳本并演繹的廣告片《致匠心》,片中他一邊專心做一把手工吉他,一邊以畫外音的方式講道:“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心絕對、必須是安靜的。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起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
有言道:“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倍承?,其關鍵就在“專注力”上。對于“匠心獨運”這個詞,也是我在畫畫以后才有了更深的體會。每天晚上兩三個小時的畫畫時間,是我步入中年之后開發出來的“集美時光”。先找一幅心儀的作品——莫奈、凡·高、夏加爾、林風眠、吳冠中……就看哪天你被誰打動,然后開始臨摹,全情投入眼前的一筆一畫,最后不想再增加一筆了,大功告成!望著自己的作品,有時很滿意,有時很不滿意,但是那只是“結果”,過程一律被蓋上“滿意”的戳。過程你已經享受了,結果只是錦上添不添花的事情。隨著畫畫的深入,我的專注力也大大增強了。這不但表現在“屁股可以坐住了”,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能更留意觀察周圍事物的細節變化上。
“專注力”其實是一種簡單的實踐——留意新事物,積極尋找差異。無論是關于你自己的,還是周邊環境的。只要你去觀察,就會將你置于“當下”的狀態之中,讓你對人和環境重新敏感起來,向新的可能性敞開。可以說,專注力決定了你是生活在“世俗之下”還是“美學之中”。
如今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忙亂之中,“忙得起”卻“閑不住”。蔣勛說:“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忙就是心靈死亡,不要再忙了——你就開始有生活美學了?!泵褪敲?,忙起來,眼睛就看不見——一片云的浮游,一棵樹的搖曳,一朵花的嬌艷……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艾倫·朗格教授說:“如果你是一個懂得培育專注力的人,年齡從來不是問題。無論你20歲、30歲還是60歲,你都是在體驗當下,你是在自己的時間里加入生命的體驗。這是一種生活的藝術。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老年人的虛弱、無助、多病,常常是一種習得性無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過程。”的確如此,當我聽到諸如“五十肩”“更年期綜合征”“老年性癡呆”之類的常用語時,心里總有一個聲音說:“我就不信那個邪?!彼?,如今我雖已知天命,但并沒有覺得記憶力不如以前、身體每況愈下,而是一切都在往“更好”的態勢發展。我以匠心抗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