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姍
【摘 要】隨著并購市場的蓬勃發展,業績補償協議作為一種有效的估值調整機制應運而生。但業績補償協議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促進雙方企業合理估值,激勵管理層,緩解并購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1]。另一方面,伴隨并購市場多元化的發展,在并購重組中應用業績補償協議也產生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我國并購市場業績補償現狀入手,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對業績補償協議在運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研究發現在應用業績補償協議時存在著資產估值與盈利預測不合理、違約拒不履行業績補償協議等一些列問題。本文針對性的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有利于充分發揮業績補償制度興利除弊的作用,以期合理評估目標企業價值,促進公平交易,降低并購重組的成本。
【關鍵詞】并購重組;業績補償協議
一、業績補償協議產生的問題
估值方法選擇不當:在并購重組交易中,業績補償協議作為雙方交易談判上的一個“砝碼”,會對標的資產的估值產生重大影響。國家最初設立業績補償制度,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降低并購重組交易中的估值風險,減少估值泡沫,減少因估值問題對中小股東利益造成的損害。但在業績補償承諾的實際運用中,由于企業估值方法選擇的不當,并沒有使業績補償承諾真正發揮作用。在并購交易中,許多上市公司甚至暗中勾結資產評估機構,并不客觀評價企業自身以及市場條件,盲目選擇估值方法,通過高估值與簽訂過高的業績補償承諾來抬高股價。在并購重組交易后被并購企業原股東通過出售在估值中穿上“金衣”的資產以獲取高額現金,然而當實際經營業績不達標,執行業績補償協議所支付的賠償遠遠低于其高溢價所獲取的利益。這種情況下,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東以及并購方的權益,扭曲并購對價,影響市場秩序。
業績標準設定不合理:在并購重組交易中,被并購方原股東為了在并購中取得更高的投資,不考慮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設定一個過高的業績目標,致使業績補償協議不能真正起到促進交易雙方估值趨于合理的作用,此外因為業績目標過高超出企業運營潛力,打消了被并購企業管理層以及員工工作當中的積極性,起不到設立業績補償協議的激勵作用;雖然當觸發業績補償條款時,被并購企業基于合同的要求會對并購企業采取相應的補償措施,但無論從企業失信層面還是從企業支付賠償導致企業股價下跌層面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都會產生消極影響,降低并購產生的協同效應。由于并購后管理層以及員工的消極怠工,甚至實現的業績遠不如并購以前,進而導致并購失敗。并購的失敗對于交易雙方來說都是得不償失。同時由于股價的下跌,對于廣大的中小股東也是一種損失。由于業績標準設定不合理,高溢價、高承諾也擾亂了并購市場的秩序,不利于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業績補償承諾無法兌現:業績補償協議基于其有效防控風險的作用近年來被廣泛的應用于并購重組交易當中。但隨著應用數量的增加,業績補償協議違約問題也逐漸嚴重,大量企業在業績不達標時拒絕履行業績補償承諾。
被并購方不履行業績補償協議有時可能確實因為企業無力支付高額的賠償,或提出抗辯事由,但在眾多案例中大多數企業都是故意違約拒不履行業績補償協議,在雙方走上漫漫法律訴訟道路時,其仍能掌控公司的生產經營,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為了促使被并購企業履行業績補償協議,并購方不得不采取各種辦法,例如協商、訴訟等。然而并購企業在維權過程中甚至被社會公眾扣以“討債公司”之名。并購企業在這場博弈中一步步讓步,甚至有時直接放棄維權,不再要求被并購企業履行業績補償協議,只要求能夠快速順利的退出及時止損,防止自己的利益受到更大的侵害,但無疑在這場并購重組中業績補償協議是失敗的,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二、建議與措施
完善制度建設:首先我國應隨著并購市場的發展逐漸完善對資產估值的制度標準,讓上市公司有據可依;其次若在并購重組中雙方達成一致支付過高溢價,必須嚴格對其估值依據進行審核與評估,核準上市公司標的資產的盈利能力,不能過于簡化審批程序,忽視任何可能操縱資產估值的現象。
筆者認為并購重組中不合理的高溢價支付中介機構有著不可逃脫的責任,我國的相關制度應該對中介機構的行為與作用進行規范;中介機構在并購重組交易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們比被并購方能夠掌握更多信息,例如國家的相關政策、行業發展趨勢等,而且中介機構擁有更多的專業知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并購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問題。例如資產評估機構在企業價值評估中就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客觀公正的評估有利于促進資產估值的合理化,規范化[2]。但正是由于針對資產評估機構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評估人員在執業過程中濫用職權甚至會被被并購方或者大股東等收買,進而導致評估結果有失客觀性,過高溢價支付造成業績補償協議失敗資產評估機構的失職不容忽視。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加大對于中介機構違法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刻不容緩。首先,我國相關制度應明確劃分并購重組中各相關中介結構(包括券商、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律師事務所等)的職責,防止在并購重組過程中產生問題各機構互相推諉不承擔責任的問題;其次,各監管部門應加大對中介機構的審核力度,加強對從業人員資格的審核,提高從業門檻,監督中介機構發揮作用,承擔責任;
引入替代性的補償方案:在現行的業績補償形勢下,若被并購企業違約拒不履行或確實由于實力的限制無力履行業績補償協議,并購企業將毫無辦法,雙方都陷入困境,最后走上訴訟道路,但訴訟的程序繁瑣且成本高昂,對于并購雙方都是損失。所以筆者認為當確實業績補償協議無法執行時,可以引入替代性的補償方案,這種替代性的補償方案可以在業績補償協議簽訂時就寫入協議當中,雙方明確規定當何種情況出現時執行替代性的補償方案。另一種情況,當雙方事先沒有明確約定替代性的補償辦法,當不可抗力發生(例如自然災害或者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整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企業構成影響的。),業績補償協議確實無法執行時,雙方基于共同利益的要求可以簽訂替代的補償方案。替代性的補償方案可視并購重組的具體情況而定,例如:被并購企業原補償義務人不再參與公司的利潤分配、并購企業參與到目標企業經營管理當中等。
一方面,對于并購方,業績目標沒有實現,預期補償也無法獲得,通過替代性的補償方案可以彌補其在并購中所受損失或者收回投資成本,同時也避免走上漫長的訴訟道路與高額的訴訟成本,這是及時止損的不二選擇。另一方面,對于被并購企業,引入替代性的補償方案減輕了其補償壓力,同時也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重新調整生產經營,并且保持住了對公司的控制權。
應用多樣化的業績補償指標:業績補償協議以并購后目標公司的業績作為單一的判別指標,是促使管理層操縱利潤,粉飾業績的重要原因,而且業績指標在短期內的增長并不能客觀的反映公司持續經營的能力與企業真實的價值。一般來說,上市公司進行并購重組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雙方的資源,促進資源整合盡最大的努力發揮協同效應,而不是追求短期內利潤的快速增長。所以筆者認為鑒于以單一的業績目標作為補償的標準產生的一系列問題,企業在訂立業績補償協議時也可以引入其他的評判指標。例如在制定業績補償協議時,可以選擇非財務指標承諾、管理層的任職承諾等,靈活的運用業績補償協議,促使管理層真正有效的改善生產經營,而不是為了短期業績進行盲目擴張,損害公司長遠發展,使業績補償協議在并購重組中真正有效的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黃晨慧.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業績補償研究[J].新會計,2016(11):31-35.
[2]陳瑤,楊小娟.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業績補償承諾研究[J].財會通訊,2016(18):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