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傳平
【摘 要】“放管服”改革就是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轉變政府職能。“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持續加以推進,近年來,大足區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目標,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貫徹落實“放管服”各項措施,在“兩集中、兩到位”改革、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審批項目清理和取消下放工作等領域進行積極探索,推動政務環境不斷優化。
【關鍵詞】放管服;對策;建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放管服”改革就是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轉變政府職能。2016年5月9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放管服改革實質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權、去部門的利、割自己的肉。計利當計天下利,要相忍為國、讓利于民,用政府減權限權和監管改革,換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釋放。以舍小利成大義、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必須持續加以推進,近年來,大足區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為目標,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貫徹落實“放管服”各項措施,在“兩集中、兩到位”改革、行政審批服務標準化建設、審批項目清理和取消下放工作等領域進行積極探索,推動政務環境不斷優化。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投資熱情更高
一是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改革。按照“事項清理、時限磋商、審批模擬、系統開發、經驗借鑒”的工作思路,實行“關鍵路徑事項并聯審批,非關鍵路徑事項并行審批”,將建設領域企業投資政務服務時限壓縮至45個工作日以內。二是嚴格開展自查工作。及時啟動變相審批和許可自查整改工作,堅決防止以備案、登記、行政確認、征求意見等為名行審批和許可之實,消除審批和許可的“灰色地帶”。三是強化電子監察,堅持“日掃描、周調度、月通報、季分析、年考評”,對網上行政審批運行情況進行全過程全覆蓋在線監管,確保全區網上行政審批“數據一個庫、監管一張網、管理一條線”,全區未出現違規違紀審批。
(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就業創業門檻更低
一是深入推進注冊便利化。全面實行注冊登記受理、審查、核準全過程“審核合一、一人通辦”登記模式,“審核合一”率達到100%。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及登記注冊“隨地辦”模式,有序實施“企業名稱自主申報”“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等改革,內資企業營業執照全程電子化覆蓋率已達90%。二是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將企業設立登記、刻制公章、申領發票三個開辦環節,由法定的20個工作日壓縮到3個工作日內辦結,進一步降低了開辦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深化“多證合一”改革。按照“能整合的盡量整合、能簡化的盡量簡化、該減掉的堅決減掉”原則,進一步推進“三十一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成功發出首張“三十一證合一”營業執照。截至2018年12月,已辦理“多證合一”執照4221戶。今年來,大足區新增市場主體10877戶,注銷市場主體5040戶,凈增長5837戶,同比增長13.5%。
(三)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市場主體負擔更輕
一是堅決遏制亂收費。編制收費目錄清單,將清理規范后保留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實行政府定價的經營服務性收費對外公開,并動態調整涉企收費目錄清單。對市場價格全面監管及開展重點行業專項檢查,公開曝光、嚴厲懲處各類亂收費、亂攤派行為,堅決遏制亂收費行為。二是深入清理規范涉企收費政策。嚴格落實市級相關政策,對收費項目實行目錄清單管理、亮證收費,2018年上半年分3批次取消、免征、減低標準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6個,持續為社會和企業減負。三是力推“資金兩池”業務。累計撥付800萬元充實“助保貸”資金池,緩解企業擔保物不足,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今年新增小微企業貸款4099萬元;截至2018年11月底,累計撥付1000萬元充實“轉貸應急周轉金”資金池,企業累計獲“轉貸應急周轉金”10.3億元,緩解了周轉困難。
(四)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市場營商環境更優
一是創新日常監管。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動態調整完善“一單兩庫一細則”,出臺《關于在園區推行“雙隨機”跨部門聯合抽查的實施意見》,對轄區各園區的各類工業企業實行跨部門聯合抽查監管,確保監管依法有序,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加強信用監管。聯動推進行政審批、行政執法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承諾制”“紅黑名單”制度和聯合獎懲機制,做到“逢辦必查、觸發留痕、獎懲反饋”。三是加快推進審慎監管。積極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量身定制適合其特點的審慎監管模式,強化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確保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五)優化服務質量和效率,全區政務環境更好
一是全力推進“全渝通辦”。按照全市政務服務事項“三級四同”的新要求,對全區政務服務事項的事項名稱、事項編碼、申報材料、權力類型進行標準化改造,制定“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事項清單,并在全市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規范運行。2018年,共受理各類政務服務25589件,受理辦結25358件,辦結率99.1%。二是大力開展“減證便民”,全面清理“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復證明等各類無謂證明,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最大限度地精簡各類證件、證明、蓋章環節和申請材料,力爭辦事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三是精準服務創新創業。深入開展“雙創雙服”活動,加強創新平臺建設、創新創業教育,強化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培育,全面推動創新創業。
二、存在的問題
(一)一次性告知執行還不到位
目前,各部門業務審批科室一次性告知執行還不夠到位,一些部門外網辦事目錄、行政服務窗口辦事指南更新調整不及時、不全面,導致數據不準確、數量不平衡,致使群眾、企業“多次跑、多次找”。
(二)行政審批環節尚未簡化
部門內部審批需逐級匯報,審查環節繁雜,部分審批事項需多個部門串聯審批,且多為互為前置條件,不符合服務群眾的宗旨。
(三)信息共享還未實現
各部門窗口和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仍然存在,審批信息不能共享,審批系統不能互連,嚴重影響行政效能。目前,“信息孤島”已經成為制約“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縱深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信息孤島”的背后既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權限問題,而是跨部門協調產生的管理問題。
三、對策及建議
(一)變“多次咨詢”為“一次告知”
嚴格執行落實一次性告知制,嚴肅查處現場和電話咨詢不一次性告知、網站上公布的申報條件(材料)與實際要求不符、區級窗口和鎮街窗口審批權限不清楚等行為。
(二)變“分散辦”為“集中辦”
公布的權力事項和服務事項的所有部門全部入駐市民中心,使中心窗口真正成為“人進、事進、權進”的服務窗口,徹底消除辦事企業、群眾“兩頭跑”現象,最大限度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
(三)變“多張網”為“一張網”
著力解決各部門、各地區條塊割裂、系統林立現象,通過全面規范、整合和優化各部門(單位)的信息系統,推進部門自建業務系統與政務服務網對接,全力打破“信息孤島”,為“最多跑一次”改革從點上突破到面上推廣創造支持性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