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
【摘 要】“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十九大報告中出現的不少“關鍵詞”,給予了新時代新的發展理念,國企應緊緊跟隨國家的發展腳步,通過人力資源的管理創新,提出變革的措施,帶領國企一系列的生產發展,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拓展國企的發展空間,借助十九大為國企描繪的前進思路,找尋國企持續化發展的創新方向,吸納高技術人才,剔除陳舊的機制,強化國企變革的執行力,在人力資源系統化的整合下,促進國企邁向新的章程。
【關鍵詞】國企;改革;人力資源;管理變革
新時代的經濟與文化發展日新月異,國企改革應借助國企原本的發展優勢,緊握新時期的發展機遇,導入新型技術招賢納士,改變人力資源長期以來固化的結構,調整人力到更加適合的崗位上,通過人力的責任意識提高,在人力的培訓與教育下,發揮切實的人力效力,整體上提升國企的核心競爭力。
一、國企改革下的國企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1.核心人才吸引力下降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我國人才的就業思維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國際化的教育狀態下,年輕人的視野被打開,對一份好工作以及成功的定義都在被改變。在2018年的畢業生專題中,更多職場新人在就職訴求上,對于工作的選擇更加傾向于自我價值的體現,原本相對穩定的國企“鐵飯碗”不再是首要的就業需求,年輕的一代對于工作充滿熱情,但他們不愿意在嚴肅固化的人力結構下,被消磨自己的熱血,他們奮斗奮進的精神較為熱烈,國企原本在企業的文化或者人力管理模式上,都已經不再滿足這些新時期人才的想法,國企自身的優勢點降低,導致對于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尤其是對于90后,他們趨向于就業的自由選擇,甚至部分較為排斥國企封閉化的人力互動模式,選擇了跳槽與“出走”。
2.實際收入競爭力下降
國企相對于其他的企業,在工資待遇上具有穩定性,因此這也吸引力原本一些老員工的注意,長輩通常對于國企較為穩定的工資來源較為重視,但國企在人力的資源管理上,存在責任推卸現象,導致國企整體的生產氛圍“但求無過不求有功”,這樣依賴穩定的工資就變成員工的負累,他們難有晉升的空間,自我的價值難以發揮,個人的優勢被遏制,甚至在“槍打出頭鳥”的情況下,部分人才學會了內斂,內部的競爭很小,國企職工薪酬相對低于其他的企業,國企內部相應的員工福利安排不夠合理,談工作常與就職年齡掛鉤,與職工自身的能力價值關系不大,資源的配置較為混亂,滋生了一批“抱大腿”、“走后門”的現象,總體上看人力資源的管理內部糟粕諸多,與新時代的企業發展已經顯現出格格不入的問題。
3.上升天花板限制員工發展
目前民營企業、新興的互聯網等創業企業,均秉持以能力說話的原則,內部的發展有著無限的可能,對于職工來說,他們只要不斷的學習進步,在企業體現出自己無可替代的價值,就能夠占有一席之地,工資與待遇的增長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國企這些問題還沒有步上日程,員工在晉升問題上、工資的增加上,缺乏對業績合理化的考核,以上提到的論資排輩的情況仍舊屢見不鮮,部分老員工對于新時期的生產發展根本無法提供助力,全靠年輕一輩的創新思考推動企業的進步,但老員工卻在待遇上翻倍的超越新員工,嚴重的打擊了有才之士的積極性。
二、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需要整體思路的轉變
1.國企重新定位對人才的目標需要
人力資源本身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助力,企業的發展主要來源于對人才的能力調配,應重新定位對人才的目標需要,重組人力資源的發展信息,建立與時俱進的人力資源發展方向,拓展視野以更大的發展格局,建立人才池塘概念,儲備高新技術人才,扭轉傳統單一化的行政管理為現代化的專業管理模式,原本國企在相對的崗位、部門上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應避免人才的浪費,適當的進行調崗申請,經過對人才的評估和能力分析,進行部門之間的調配,同時職工晉升空間也不局限于某一個部門狹窄的空間中,不同部門時間可交叉進行競爭,“能者上庸者下”刺激內部“倚老賣老”等不思進取的職工不斷學習,靈活化構建人力資源結構,建立HRIS等系統全面為人才管理提供科學的分析資料,為內部工作的協調提供信息依托。
2.建立人力資源整體上的協調創新體系
緊密跟隨國企在發展上的要求與目標,建立人力資源員工類型、部門工作結構、業務與技能分類,崗位編制的設定、薪酬績效考核、職工制度、崗位與級別序列等的綜合性協調體系,整體上構建人力資源的重組方案,同時整改內部糟粕文化內容,可設定人力資源意見箱,收集職工對人力資源分配的不同意見,對人力資源的工作提出建議,徹底的消除口號式企業文化,明確新時期國企提倡實踐的文化標桿,職工工作的付出與收獲成正比,以系統化的獎懲制度,對職工進行鼓勵與約束,免于任務的一紙空談。
3.梳理管控模式和組織結構
工作不再是生存的保障,當年輕人獲取信息的渠道越多,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可度也就越高。對雇主的忠誠度成了一個不重要的概念。這也是目前新生代職工頻繁跳槽的根本原因,為了留住高技術人才,應重新梳理國企內部的管控模式,通過合理的組織結構,讓人才看到自己的未來發展空間,尤其是針對反復錯亂的層層匯報制度,應能免則免,去繁化簡,將業務的種類更加明細化的落實到個人責任上,細致的劃分工作范疇,減少表面文章造成的業務滯后性,設計崗位權責的界限,各個部門之間實現短時間的工作對接,界定任務責任與權力,減少工作上的矛盾與摩擦,應在人力資源的結構組織上與相關部門的核心人員展開會議溝通,獲得一致的認可,分析利弊建立崗位責任制。
4.崗位序列及晉升通道規劃,激發員工進取心
人力資源管理中,應將職工最重視的薪酬、待遇、晉升等問題列入重點分析行列,改變傳統的論資排輩的情況,為激發國企職工的奮進意識,創新技術線,職工的晉升空間不僅是層級上的發展,還有技術管理、業務線設計等渠道,讓部分業務能力較強、技術創新意識較強的職工也能夠獲得更好的待遇,避免人人都注重管理崗位忽視技術的創新。在薪資待遇和績效考核上,減少管理層的評分占比,避免職工玩忽職守,工作上“抱大腿、拍馬屁”,而不將任務落于實處,減少內部關系對職工的薪酬影響,通過職工福利激發其崗位意識,崗位的選拔與聘任上,將競爭過程適當的公開透明,選拔時通過對人才的綜合考察,嚴格控制內部拉票,讓職工都能夠看到自我發展的可能性,進而在工作上認真細心,同時對于提供創新意見的職工應予以表揚,對待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職工應提出批評,并通過國企的培訓,全體上學習新時期的思想,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使得選聘流程更加合理。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企在改革,對人力資源的需求也逐漸加大,國有企業只有準確的自我定位,展開一系列的問題整改,通過人力資源的布局分配,為改革找尋機會,拓展發展的空間,通過上行下效的學習思考,奠定人才基礎,激發出內部員工的進取心與互助意識,強調責任、技術、創新,從而才能更加的推動國企的時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靜,新經濟時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若干適應性變革[J],河海大學學報,2009.
[2]張善明,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變革的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
[3]李為民,中國人力資源骨理的發展變革趨勢[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9):22-25+71.
[4]聶瀟男.新時代傳媒產業人力資源配置探究[J].人力資源,2013(4).
[5]時臻善,唐燁.建立與完善傳媒業長效激勵機制之探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