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景亭 王淑雅 李文靜 隋馨雨
【摘 要】中國有許多資源型城市,本文立足新的經濟發展形勢和各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狀況,并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對全國的資源型城市進行了概括性的研究。我們分析了國內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現狀和人才狀況,總結出資源型城市發展和人才問題的共性和個性。最后我們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和自身的研究,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以及人才問題的解決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人才
一、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現狀和人才狀況
資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區礦產、森林等不可再生自然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產業的城市,其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20世紀前半葉,工業經濟使得中國出現了很多資源型城市,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大力發展重工業使得國內對各類資源的需求大量上升,為了支撐國內經濟的發展,增強綜合國力,各地紛紛開始開采資源,由此出現了許多資源型城市。資源的開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資源開采、冶煉、運輸過程需要相應的配套基礎設施,這使得有豐富資源的地方成了人們的聚集區,資源使得許多荒涼的地方成為現代城市。20世紀中葉,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21世紀科技的浪潮和信息經濟的發展,使得資源、能源的需求降低,極大地對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進行了沖擊。另外,資源型城市本身的發展模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一些城市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觀念和體制機制僵化的長期影響后,資源開采枯竭,資源型產業發展無以為繼,如黑龍江省的鶴崗市、山西省的霍州市等;一些城市的資源產業發展對資源環境破壞嚴重,不符合科學發展觀,不轉型不能發展,如山西省的陽泉市等。
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資源型城市暴露出生產安全、人口老齡化嚴重、收入差距拉大、地區發展失衡等一系列問題,致使其必須選擇轉型。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實質是推進城市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其必須以人才資源為支撐。
但是目前多數資源型城市的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不相協調,沒有充足的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資源型城市轉型便難以實現。在城市資源日漸枯竭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分布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資源枯竭型城市便是典型的案例,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落,歷史包袱沉重,傳統國企負擔加重,資源型城市的資源日漸枯竭,經濟效益日益下降,GDP 增速放緩甚至不增長,其國企眾多,但經營模式僵化,整體經濟疲軟,使其對外來投資吸引力不足,人才發展受阻,高素質高技術人才不斷流失,后續發展不容樂觀。
當下,經濟全球化、科技現代化、社會信息化已成為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人才對于城市發展的重要性,全國各地也紛紛提出了“人才強省”、“人才強市”的戰略目標,并在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例如武漢市為留住高學歷人才,提出本科生購房享受八折的優惠政策以此來吸引人才;西安市推出落戶新政,大大降低了落戶難度,受到高校畢業生的歡迎。因此,資源型城市要想實現完美轉型,在未來的城市之林中博得一席之位,人才問題是關鍵。
二、國內對資源型城市人才問題的研究進展和成果
由于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問題和人才問題越來越顯著,國內許多學者對資源型城市的人才問題進行了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人才在資源型城市轉型中的地位。郝笑冰在《人才在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和地位》一文當中明確指出了人才資源的重要性。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資源型城市必須擁有資金、技術、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資金是推薦產業結構戰略調整的根本保障,技術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動力,土地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空間載體,人才是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的主要支撐,所有的活動都是由人才設計、規劃、組織實施并完成的。郝笑冰對資金、技術、土地、人才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分析,得出在四大生產要素中,人才是占主導地位的,其他要素作用的發揮都是在人才的作用下實現的。
(二)資源型城市實施人才戰略的原因。資源型城市與其他類型的城市相比,更需要實施人才戰略。張雨浦在《資源型城市人才發展戰略的實施對策——基于煤城鶴崗市的研究》一文當中,提出了四種資源型城市進行轉型的模式,無論發展哪種模式,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持,資源型城市需要大量的,多樣的人才。但是洪富艷和王通兩位學者則在《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人才流失問題政策探析》一文當中指出,資源型城市的年輕人意識到資源逐漸消耗,城市發展前景不佳,難以承擔自身期待與發展,自然就會主動選擇流出,謀求立足與發展。人才缺口和人才外流之間的矛盾,無疑使資源型城市本就堪憂的發展狀況雪上加霜。
(三)解決資源型城市人才問題的措施。為了解決資源型城市的人才問題,許多學者發表了自己的建議,張雨浦認為應該強化政府對人才的宏觀調控,合理配置人才資源;使產業結構和人才結構相互適應。趙宏燕認為應該建設良好的用人環境,提供高效的有力的政策支持。張曉認為資源型城市和高校之間應該加強合作,靈活地、多樣地引才引智。
三、資源型城市人才問題的表現
(一)人才生存環境欠佳。該生存環境指自然環境,資源型城市于開發初期的技術和管理方式等的制約,都面臨一定程度的環境問題;且大多資源型城市地處偏遠,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城市污染比較嚴重。城市宜居與否越來越成為高層次人才就業考慮的因素,所以生態環境欠佳,無疑降低了資源型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
(二)人才發展環境狹隘。資源型城市以傳統產業為主導,新型產業發展落后于一線城市,新材料、新能源、現代裝備、汽車制造等新興產業人才相對不足。缺少前沿科技、先進的管理理念、優秀的企業文化等,對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的職業發展不利,高層次人才難以實現自我價值,使得優秀的人才資源難以充分利用。
(三)人才流動方向背馳。資源型城市人才流動以流出為主,存在著大量的人口外流現象。在流出人口的人口當中,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占到較大比例,這個現象歸根于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程度的落后、轉型緩慢,這又使得其吸引人才能力和空間降低。高素質新勞動力流出與城市轉型發展對人才的需要相悖,資源型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逐年下降。人才流動渠道不暢通,體制壁壘和身份限制多。以煤城鶴崗市、石油城市東營市為例,這兩個城市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雖然急需轉型升級,但是每年仍有大量的優秀本土人才去外地尋求發展。
(四)人才培養動力不足。資源型城市高等教育資源不足,又因為高校培養機制依托資源型城市的背景,人才培養具有特殊性、針對性,教育資源少水平低,短期內不可能培養出足夠的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所需要的多種多樣的人才。資源的有限性使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降低,需要加快城市創新轉型,卻缺少專門規劃設計特別是創新型人才。傳統人才培養過剩與創新型人才短缺雙重矛盾也是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四、資源型城市人才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打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在自然環境建設上,面對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環境污染狀況,政府應采取措施進行治理。城市建設部門應該有意識地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及水源狀況。在硬件環境建設方面,應該加大對交通建設的資金投入,提高基礎服務質量,為人才提供適宜的居住條件,就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等方面加強建設力度。在發展環境建設上,必須為人才的成長和施展才華創造廣闊的空間,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從原有的能源消耗性重工業向新興技術產業以及服務業轉變,實現制度的全面創新,堅決破除不合時宜,制約人才發展的管理理念。
(二)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資源型城市的政府和企業應該推出合理的引進、留住人才的措施。在引進人才方面,政府和企業應該結合城市發展現狀,制定詳細系統全面的人才引進計劃,提供優惠政策,把握住要什么類型的人才,怎樣吸引人才等問題的方向。推出的政策在公平合理的同時也要展現自身特色。在留住人才方面,資源型城市的政府和企業應該給予人才高水平的經濟待遇和生活條件,建立公平有效的留人激勵機制,加快建設有利于人才發展的機制,為人才施展才華創造便利條件。
(三)進行市校的人才合作。城市需要人才,高校培養人才,兩者可以建立深度合作關系。資源型城市可以和本城市以及附近城市的高等學校建立交流平臺,加強市校人才雙向培養。一方面資源型城市可以直接從高校引進人才,主動探索更有效的市校人才合作開發方式;另一方面資源型城市選拔發展前景較好的人才到高校去深造,補充城市發展所急需的人才。
(四)利用招商引資加快轉型。開放才能發展,封閉只會落后。資源型城市應該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加強城市與外界除資源外的其它聯系。資源型城市應結合自身的情況招商引資,逐步完善投資環境,對于可以帶來新技術的企業給予支持;同時,主動吸納其他地區的經驗,掌握新技術、新思想,為各種各樣的人才發展提供沃土。
【參考文獻】
[1]洪富艷,王通.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人才流失問題政策探析[J].商業經濟,2018(11):16-17.
[2]張曉.石油資源型城市人才問題研究——以黑龍江省大慶市為例[J].現代經濟信息,2018(18):75.
[3]趙宏燕,白云升.資源枯竭型城市人才問題的思考——以阜新市為例[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5):492-496.
[4]郝笑冰.人才在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6(03):126-128.
[5]張雨浦.資源型城市人才發展戰略的實施對策——基于煤城鶴崗市的研究[J].現代商業,2012(2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