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婕 黃磊
【摘 要】文化治理具有對象與工具的雙重屬性,本文主要討論作為工具的文化治理。從福柯的“治理術”到葛蘭西的“文化霸權”,再到本尼特提出的“文化治理”,系統地描繪了文化治理的理論源流。國內各學者從文化治理的理論出發,也提出不同的思想主張,各學者從不同維度闡述了文化如何發揮自身的作用來治理社會、教化人心。接下來討論文化治理的應用,通過文化產業與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案例進行說明,展現文化的治理功能。
【關鍵詞】文化的治理性;社會治理;文化產業;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治理具有對象與工具的雙重屬性,一方面文化治理是對文化本身的治理,另一方面是基于文化的治理。文化治理是社會治理的新范式,它是一種新型社會治理模式。文化治理作為配置文化資源、調適文化權力的過程,其概念內涵具有兩重意義。第一,從文化在公共管理領域中的重要性來定義文化治理,將文化理解為治理功能發揮的場域與對象,即對“文化本體”的治理,其目的在于通過現代化治理發揮文化的社會功能,增強文化責任。第二,將文化視為發揮更加高效治理職能的重要手段,即以文化功能治理客體,是對文化工具價值的關注。這種理解是基于文化的規則引導與道德教化功能,使之對治理行為產生觀念意義上的影響,從而實現治理目的。
一、中國文化治理理論模型構建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現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其策略之一是啟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改革總布局,即在強調“改革的系統性與整體性,突出協調性與協同性”。①
縱觀世界各國的治理模式,發達國家都經歷了從“社會管理” 到“文化治理”模式的轉型,特別是歐美,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明確提出了文化治理改革的頂層設計方案,文化治理已經成為國家現代化治理體系的主體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國家治理從工業社會走向后工業社會時出現的“社會轉向”與“文化轉向”,而其中的“文化轉向”是政治結構、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變遷的必然選擇。所以中國需要建構一種有本土化意義的文化治理模式體系。
二、文化產業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應用
當代社會中的文化大多數都是文化產業提供的,文化產業具有規模性、批量性、覆蓋性和滲透性。特別是影視作品,通常取材于生活,又通過藝術創作反饋社會,給社會帶來正面效益。《人民的名義》汲取當代人們的生活現實進項創作,是一部年度反腐大劇,反映著當前中國反腐敗斗爭的實踐,回應反腐敗的民心所愿。作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視劇司“迎接黨的勝利召開第一批推薦播出參考劇目”榜首作品,2017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以觀照透析現實反腐大案的視角聚焦反腐幕后,通過鮮活的影視劇手法再現反腐行動,深刻刻畫人性,在未播出之前就已經在網上各大平臺引發極高度的熱議,備受期待。在湖南衛視播出,不足半月,無論是收視率、點擊率,還是微信微博熱度都持續走高,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據網絡資料顯示,湖南衛視《人民的名義》收視度在各大衛視中占比3,4653%,收視份額占到11.9458%,排在榜首,而第二名收視度僅為0.5963%,與第一名相差甚遠。《人民的名義》自播出以來就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而最新播出的第33集和34集更是創造了該部電視劇的收視新高,單集收視破5。
《人民的名義》在引發國民關注的同時,也引發了新一輪思考,反腐工作也隨著電視劇的播出如火如荼地進行,同時加深了國民對反腐的認識,也對很多官員起到了警示作用。
三、公共文化服務在社會治理過程中的應用研究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種綜合性的公共文化運作機制和制度安排。它是國家、政府、社會、民眾的多元互動與相互交織,受到意識形態、行政壓力、部門利益、政績考核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體現了現代社會多元主體的內在訴求。②
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等在文化治理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例如上海博物館自開館以來,輻射周邊地區。在社會教育方面,上海博物館為國際旅行社舉辦20余次文物知識輔導,為400多所學校宣講600余次文物課。與上海師大附中、上海實驗學校聯合開辦“人文景觀課”,把上海博物館作為一個重要的人文景觀點,分批組織各班級到陳列室講課。暑假期間,舉辦各種夏令營活動,讓學生實地領略中華古老文明的風采。舉辦知識競賽、開展征文比賽等活動,增強中學生的文物意識,使學生受到了深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上海博物館還組織了“博物館之友”、“文物之友”等群眾團體,把海內外文物收藏家、文物愛好者團結在博物館周圍,為文物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在對外交流方面,上海博物館的對外文化交流,始于五六十年代,基本是接待參觀陳列,七十年代開始組織專業交流,舉辦學術講座和國外來滬展覽。
上海市文物局博物館管理處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210.92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大英博物館百物展”開展3個多月,吸引觀眾近40萬。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博物館(紀念館)125個,免費開放101個,占80%。參觀博物館,領略世界各地的歷史和人文,已經逐步成為人們的共同愛好。上海博物館通過舉辦各類活動增加了社區互動作用,在增進知識,教化國民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結語
文化治理不是固守傳統模式,而在建立一個包容傳統的新文化模式,就是要優化國家治理的精神結構和民族心理。文化治理是一種新型社會治理模式,必須在實施文化發展戰略、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加強組織文化建設提供精神文化支撐等方面創新方法、積極實踐,繁榮文化生產與公共文化服務。
“文化治理中國”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國家建設的偉大理想與追求,不是一種烏托邦式不切實際的想象,而是一種基于使命的歷史激情。文化政策是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工具系統,沒有文化政策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③
注釋:
① 張鴻雁.“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創新[J].社會科學,2015(3).
② 鐘起萬,鄔家峰.文化治理與社會重建:基于國家與社會互動的分析框[J].江西社會科學,2013(4).
③胡惠林.文化治理中國:當代中國文化政策的空間[J].上海文化(文化研究),2015(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