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近來不少投資者都發現,理財類產品的收益率正在呈現直線下滑的趨勢,真是日薄西山,令人感慨不已。曾經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寶寶類”貨幣基金,近期的收益率已經接近銀行定期存款。銀行理財類產品的收益率也一直在4%的低位徘徊。扭頭看看股市,也是處在震蕩期。回頭看看樓市,一線城市的二手房價已經開始出現下滑,部分城市的房貸利率也出現了松動。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真是個很難選擇投資標的的時期,手頭的“余額”無處安放。
風光不再的“寶寶”們
曾經風光無限,被投資小白們尊為“理財神器”的余額寶早已不復昔日的榮光了。今年3月初,余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就已經跌破了2.5%,一路逼近2.3%。這意味余額寶的收益率已經接近銀行兩年期定存2.25%的收益率,不及三年期定存2.75%的水平。回想2014年余額寶剛推出時的盛況,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逼近7%。在如此高的收益率下,許多根本不知理財為何物的小白,紛紛把存款從銀行卡里搬到了余額寶。余額寶在很短時間內總規模就突破了萬億元。
但是根據余額寶公布的最近一個季度的運營報告來看,光景已經大不如前了。2018年第四季度末,余額寶的基金規模為1.13萬億元,相比于2018年一季度末縮水了5600億元。
收益率下滑,余額寶并不是個例,實際上整個貨幣基金類產品的收益率都在下滑。統計數據顯示,3月第二周,78家互聯網“寶寶類”產品的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2.61%,并有進一步下滑的趨勢。對于投資者而言,恐怕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寶寶類”產品的收益率都將在這一低位徘徊了。
除了收益率下降,“寶寶類”產品的附加服務質量也在下降。作為國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兩個電子錢包,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都已經相繼開始對服務進行收費。現在從這兩個電子錢包中提現要收取千分之一的提現手續費。除了提現要收手續費,近來這兩家又相繼對信用卡還款收取千分之一的還款手續費。
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對服務開始收費的說辭基本相同,就是以往的免費是因為他們墊付了這部分的費用,實際上銀行等金融機構一直在向他們收費。這樣說來其實收費也合情理。但是2018年騰訊再次上調民生銀行提現手續費時卻遭到了銀行的“回懟”。民生銀行發布澄清聲明,表示“與財付通合作快捷支付業務以來,未向該機構及其客戶收取任何提現或者轉賬手續費。微信對提現或者轉賬至民生卡客戶收費規則進行調整是財付通單方商業行為,與民生銀行無關”。
如此看來,并非全是銀行要收錢,實際上是這兩家支付機構不想再為用戶提供免費服務,要收取手續費了。
想想當初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搶市場、搶用戶時何等豪氣和風光,動輒現金補貼、高額存款利息誘惑,現在看來怕是“地主家也沒有余糧了”,開始向用戶要錢。
“寬松”的貨幣政策
除了貨幣基金的收益下滑之外,銀行理財的收益也在持續下滑。市場利率的下滑表明貨幣供應充足,市場上并不缺錢。甚至有不少人認為貨幣政策表面提法是“穩健”,實際上有些寬松。
春節前,為了應對春節期間經常會出現的季節性貨幣流動緊張問題,2019年1月4日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別下調0.5個百分點。同時,2019年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不再續做。
在此之前的1月2日,央行已宣布從2019年起將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小微企業貸款標準由“單戶授信小于500萬元”調整為“單戶授信小于1000萬元”。據央行測算,此次降準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綜合考慮即將開展的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考核標準調整,以及置換一季度到期的MLF,凈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億元。8000億的長期貨幣資金釋放出來,算上貨幣的乘數效應,又要翻好些倍。這樣就是一大筆錢流到了市場上。
實際上在此之前,2018年央行已經多次降準、增加再貸款再貼現額度并創設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工具,貨幣政策的實際寬松不斷加碼。2018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央行貨幣政策例會,以及2019年1月的央行工作會議均提到,要強化逆周期調節,適時預調微調,意味著當前總需求較弱、寬信用未現的宏觀環境下,為保持信貸和社融合理增長,流動性將繼續維持合理充裕。
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 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實際執行中,既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不搞“大水漫灌”,又要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有效緩解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降低實際利率水平。
自從2009年寬松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后遺癥逐漸顯現,現在大家對于寬松的貨幣政策都有抵觸和畏懼情緒。大家談“寬松”色變,視“寬松”為忌諱。但是從《政府工作報告》對于貨幣政策的論述來看,“大水漫灌”肯定不可能了,不過“定向灌溉”一定是少不了。但是大家都知道,資本向來都有自己的意志,想要定向恐怕也不那么容易,中國人在金融創新和套取各種政策優惠方面向來都有一套。當前市場上出現的利率下行,已經讓人覺得有幾分貨幣寬松的味道了。
老百姓家竟有余糧
今年1、2月份的存貸款數據出人意料的偏高。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1月份,個人存款大幅增加3.87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增速創數年新高。同時1月份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57萬億元,同比增速達到30%,同樣是創新高。
以往每年1月份居民的存款增速都會出現明顯偏高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一月通常是企業發年終獎和分紅的時候,所以居民的個人存款會有明顯上漲。2018年由于內外部的多重壓力,大家主觀上多認為經濟很不景氣,但從居民的年終獎和分紅來看,似乎還不錯。同比增速是近五年的最高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2018年的中國經濟也并不是那么糟糕。
老百姓家里有了余糧,消費的能力自然也會增強,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對未來的收入預期高了,貸款的意愿自然也高了。
1月居民存款增速創新高的同時貸款增速也不錯,尤其是中長期消費貸款的增長很明顯,環比增速達到了3%,增長1.13萬億,這個速度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居民的中長期消費貸款主要是房貸、車貸、裝修貸。但是2018年年底中國的樓市和車市銷量都比較萎靡,突然增長的居民中長期消費貸去了哪里呢?
老百姓手中有了錢,消費貸增速也不錯,加上“寶寶類”基金和銀行理財等“保本”理財的收益率一直在降,按理說老百姓會把手里的錢花出去。但是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2月份社會零售品消費數據來看,同比增速依然處在低位。
動蕩不安的資本市場
水漲船高,利率下滑使得市場上的熱錢也就多了起來。無處安放的錢需要尋找安身之處。春節過后股市的突然啟動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在這種希望的引誘之下,節后股市走出了一波小陽春行情。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兩市漲幅均達到了四分之一。成交量更是從去年兩三千億的水平一舉躍升到萬億。
但是這種短暫的上漲并沒有完全消除人們心中的疑慮。從基本面來看,近幾個月發布的各種經濟數據,無論是投資、出口,還是消費都不是很好。與股市的瘋漲完全不相匹配。
從外部環境來看,雖然中美貿易摩擦日益緩和,但是世界經濟整體增速放緩,給市場增添了不確定性。近期美國股市由于實體經濟增速放緩,開始出現震蕩,已是十年長牛的美股出現震蕩,不免令整個市場開始擔憂。
另一邊,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歐盟也問題不斷。英國脫歐一波三折,脫歐協議遲遲未能達成。眼看著歐盟新一屆議會選舉在今年5月份即將舉行,這意味著英國必須在此之前敲定所有議程,否則將面臨“硬脫歐”。但是國內“留歐派”控制的下議院已經兩度否決了英國首相提出的“脫歐協議”。英國能否順利脫歐疑云滿布。如果采取“硬脫歐”,恐怕又將對世界金融市場產生極大沖擊。除此之外,歐盟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爆發的持續數月之久的大規模游行示威活動“黃背心運動”仍未平息。這些都增加了歐盟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同時也將為世界經濟體系帶來不確定性。
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都存在著許多分歧的當下,A股最終走勢如何也就不那么好確定了。對于投資者而言,面對整個投資市場乏善可陳的情況,可能又會催生一些“炒作”風潮的興起,投資者要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