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婧
[前言]
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一直被認為是現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一個重點在進行研究,也有很多的專家學者以及一線教師在實踐中提出了很多諸如多讀幾遍題目、圈出畫出重點字、畫線段圖等很多比較有實效的方法和措施。大體都是把抽象復雜的數學信息想辦法轉化成形象簡單的數學信息,從而提高對題目的正確理解。數學語言的精練、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觀上增加了學生審題的難度。
[實踐案例回放]
因為中低年級的學生大多尚處在形象思維能力為主的階段,缺乏邏輯推理的能力,腦子里的記憶儲存步驟也是有限的,他們擅長于條件直接指向問題,不擅長多步驟分析、反思。所以,能否將遇到的數學題目反過來多加幾個字、多幾個步驟將題目信息在學生面前更細致化呢?出于在教學實踐中的感悟和體會,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思維儲存量的特點我試著從讓學生在審題時依靠手頭上的“多”和“繁”來幫助自己在遇到綜合的、易錯的題目時在思維上搭建“腳手架”來減少難度這個小角度去思考,從而幫助學生能更清晰地審視題目。
一、添點文字,搭建理解的“腳手架”
1.解決問題中添加文字
比多(少)應用題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應用題。由于學生對這類型的應用題缺乏分析的能力,往往見“多“用加法計算,見“少”用減法算,要想克服學生這種思維定式的現象,我覺得主要的問題應讓學生理解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那么,在教學時如何落實呢?除了用線段幫助分析數量關系,直接抓題中的關鍵句分析外,我在想是否可以把應用題中沒有主語的條件補充完整,如:鴨子有32只,比雞少8只,雞有多少只?由于第二個條件沒有主語,低年級的學生對題中文字表達的理解并沒有非常熟練和敏感,學生一看到“少”字,很容易就寫成減法算式32-8,如果指導學生遇到此類沒有主語的應用題,把前面的主語鴨子補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再讀一遍“鴨子比雞少8只”,應該就比較容易找出誰是大數,誰是小數,在大數“雞”上面標出“大”字,在小數“鴨子”上面標出“小”字,那么根據求大數用加法就自然而然更清楚地理解數量關系。學生學會了用上面的“添文加字”的方法幫助自己分析法解答此類應用題時有了拐棍,一定會減少出現見“多”用加法計算,見“少”用減法計算的盲目解題的現象。
2.在圖形應用中添加文字
四下的“位置與方向”中要求學生能畫出相對地點的位置和路線圖,由于畫圖時需要注意的要素較多,既要判斷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又要考慮測量距離問題,還要考慮在畫圖時從哪個方向偏哪個方向畫,腦子里的記憶壓力有些大。所以在教學時,我調整了學生做題的方式,要求把各個轉向點都標上坐標和東南西北四個大方向,在做題時就可以調動出視覺感知,這樣一來再對照一下題目給出的方向的偏向信息,結合表上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能一眼感知出所畫方向偏向的對與錯,減少了學生思維上的負擔,從而幫助學生清晰解題。
二、添點數字,搭建“腳手架”
在計算小數的加減法時,有一種題型是被減數是小數位數少的,而減數是小數部分位數較多的,如:35.3-18.679,列豎式的時候由于被減數的百分位和千分位上都是沒有的,學習相對落后的學生可能會摸不著頭腦,無從下手。
1.計算與比較中加兩筆
一年級有這樣一道題目:
8、7、5、2、9、4
( )>( )>( )>( )>( )>( )
在批改作業的時候我驚奇的發現,有少數學生竟然發生諸如此類的錯誤:
( 9 )>( 8 )>( 7 )>( 6 )>( 5 )>( 4 )
少數孩子在遇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時,往往不由自主地將數從9倒數排下去,忽略了題目中原來提供的數字。
有一個孩子的作業本引起了我的注意,這道題目中每個數字都被他用斜線劃去了。我挺好奇的,便問道:“你為什么要把題目中的數字劃去啊?”孩子以為我要批評他,有些緊張地說:“我一開始做錯了,漏掉了一個7,媽媽讓我想一個辦法,不能漏數。我就先找到最大的9,然后把它劃去,接著再找8,再劃去……”這個孩子可真夠聰明的,她借助于“\”這個小小的符號,不斷地將尋找的數的范圍進行縮小,先從6個數字找到最大的,再從5個數里找最大的……
2.圖形中加符號
作業中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共9個五角星,請你給中間的一個五角星涂上紅色,它的左邊有( )個 五角星,右邊有( )個五角星。
其實這道題中的五角星個數并不多,很多孩子通過左數數右數數,再加上直觀感知,不費多大功夫便能找出中間的那個五角星。
師:可是如果有小朋友不能看出要先數4個怎么辦呢?你又什么好辦法能很快找到中間的那顆五角星嗎?
生:我是用兩根手指一下一下找出來的。
孩子邊說邊同時舉起左手和右手的兩根食指比劃起來,兩根手指由外而內同時運動。我眼前一亮,孩子的這種方法真妙啊,不僅形象(由外而內,像刨筍一樣層層深入),同時也便于操作,真是一個智慧的創舉!我的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當然,提高中低年級學生的審題能力是一項細致入微的任務。在課改中,出現了建構、探究、自主、合作等新名詞,從不同側面對新課程的理念加以詮釋,給學生自由思考的時間的同時,教師也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思維起點,了解學生的思維儲存量,善于為學生搭建思維的“拐杖”,這樣的動手和動腦才能相得益彰,才能更好、更輕松地獲得知識、解決問題。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