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日春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師上課的家常便飯,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時間都是以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進行。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誘導學生深入探究知識,培養溯本求源的品質,引發學生對不同情況進行辨析,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教師只有精于設計,善于提問,課堂氣氛才會活躍,學生的思維才能激活。
關鍵詞:課堂提問;激發興趣;誘發探究;引發辨析
智者問得巧,好課是“問”出來的。教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要從整體上把握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內涵,選準提問點,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充分考慮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設計問題,在實施教學預案的進程中,要隨時捕捉學生的想法、疑問、困惑等,充分利用這些生成性資源,及時調整教學進程,適時改變提問策略,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使課堂在不斷深入的發展過程中孕育師生智慧,走向優質高效。
一、巧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問內容的設計要有情趣和吸引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在思索問題時有趣,身心愉悅地接受知識。教師要著眼于教學知識的特點巧妙構思提問,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
“分數比大小”教學片段一:
師:今天我們就利用這幾個分數來學習“比較分數的大小”。大家都知道比大小,至少需要兩個數。大家看這么多的分數如果一起比較,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太麻煩了。
師:我們可以把這些分數分組整理,怎樣分組比較合適呢?請同桌互相說一說。
生討論后回答。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適時板書:
二、巧問誘發學生深入探究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貴在相機誘導?!闭T導之法便是提問與指點,提問要有指向性。對學生一時難以理解的問題,需要疏導或提示時,教師就要在關鍵處發問,讓學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相應的探究,以達到理解知識和解決問題。
“分數比大小”教學片段二:
師:現在我們會比較分母相同的分數大小。請你們想想:分子相同的這類分數的大小與誰有關呢?
生……
師:這些方法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的呢?俗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請桌長拿出準備好的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一人涂,一人涂,再比較大小。
師:誰來說說你的比較結果?
生1: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數就小。
生2:不一定,可能是特殊情況,要多看幾組才能肯定。
師:說得太好了,不能光憑一個就確定。那“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數小”是不是這么一回事呢?老師也準備了一組圖,大家請看大屏幕,你能用分數表示它們的涂色部分嗎?
課件出示:
師:從上往下看你有什么發現?這組分數什么是相同的?
生:分子是相同的。
師:為什么分子相同呢?
生:因為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師: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生:分母不同,因為平均分的份數不同。
師:從圖中你能發現分子相同的分數與分母有什么關系嗎?
生:分母大說明平均分的份數多每一份就少,分數也就越小。
師:是的,同一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來越多,每一份就越少。你現在能說說分子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嗎?
生: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大的反而小。
三、巧問引發學生展開辨析
教學中常有些相似的知識給學生學習帶來混淆,針對這類知識,教師應以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辨析,讓出講臺,引入辯論。通過學生的辨析說理,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對事物進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綜合歸納,達到加深認識、全面理解的目的。
例如,“平均分”教學練習片段:
師出示判斷題:把10個蘋果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5個。( )
生1:對。
生2:不對。
師:現在有兩種不同看法,同意生1的同學舉手?同意生2的學舉手?兩邊人數差不多,但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現在就請你們自己來說理吧!
生1:我先來。(只見他上臺拿10支粉筆表示10個蘋果,左手5支,右手5支,神氣地對大家說,這不是對的嗎?)
生2還沒等老師發話就跑上講臺邊做邊說:請問生1同學,我左手拿1根,右手拿9根,這是不是把10個蘋果分成了兩份?
生1爭辯說:你這不是平均分。
生2驕傲地說:那請你把題目再大聲讀一遍。
生1讀題后不好意思地撓撓頭:是我粗心了,沒有關注到題目前面少了“平均”這兩個字,謝謝你,我以后一定仔細審題。
……
總之,教師的課堂問題宜精不宜多、宜簡不宜繁。如果我們拋出的問題能引出學生的思考,如同一片平靜的湖水中投入一個石子,引起層層漣漪,讓學生沉浸在思考的漣漪中,在探索頓悟中享受到思考的樂趣,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