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霄
摘 要:小學語文課本中童話篇目占有很大的篇幅,童話教學有著重要意義。淺析了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中融入表演活動所達成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培養團隊意識。
關鍵詞:童話教學;表演活動;教學目標
童話中充滿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純真的故事,讓小學生的心靈更加純真快樂,童話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二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潛能;三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四是引導學生認識社會,養成健全人格。筆者認為,在童話教學中融入表演活動,不僅能夠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更能凈化小學生的心靈,培養小學生健全的人格。
一、表演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小學生正是求知欲比較旺盛的時期,尤其低年級學生是學習語言的較為關鍵時期,而語言的掌握需要通過實踐來逐步完善。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在小學低年級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適合學生進行表演活動的課文,特別是童話故事。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要注意抓住學生的語言訓練,讓學生通過表演來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文本所傳遞的豐富內涵,感受語言文字的奧妙。在安排角色時,教師要因材施教,依據學生的語言發展水平和學生的特點來安排不同的角色,有選擇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促進低年級小學生的語言發展。在學生進行表演時,主要是運用有聲的話語來表達情感,這就是語言能力鍛煉的過程。學生對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夠背誦課文,這也是對語言文字的積累的過程。在評價環節,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很好地鍛煉語言交際能力的過程。所以說,表演活動的運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得到鍛煉。表演在為學生提供展示機會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表演活動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學,只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不夠的,還同時要關注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小學時期的學生,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更是值得保護的。
表演活動在小學語文童話課堂中的運用能夠提高學生的想象力。首先,在學生理解感悟文本時,要想象場景、想象角色的內心世界、想象角色的行為動作表情以及所說的話等,在頭腦中重復再現課文中出現的場景。其次,學生在進行表演活動時,要根據自己的想象進行展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進一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角色,想象自己所處的情境。尤其是在缺乏道具和場景布置的情況下,就更需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來完成表演。課本劇的創編表演就更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徑了,學生對角色的二次創作,給予了學生一定的發揮空間,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編排故事內容,給角色賦予新的行為、新的臺詞,將沉默的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語言、動作和表情,表演活動憑借豐富的表現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
三、表演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表演活動是學生在全班甚至全校人面前進行展示的活動,這對學生自信心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臺上的表演能夠收獲觀眾的掌聲,就能夠提高表演者的自信心。當觀眾都沉浸在表演者的表演或朗讀之中,對于表演者來說,無疑是最大的鼓勵。在表演活動結束后,來自觀眾的評價和來自老師的評價都能影響學生的自信心。當表演結束后,評價者及時指出表演的成功之處,或者提出改進的建議,都是對表演者的鼓勵。特別是對平時比較膽小,不太敢發言的學生,教師適時地給予鼓勵,讓孩子認識到其實我也很優秀,并且長期堅持下去,這些孩子也一定會喜歡上臺表演,喜歡展示自己、表現自己。
四、童話教學中融入表演活動的問題與局限
如果語文教師對童話教學方式把握不當,濫用或誤用表演活動,就會“事倍功半”。比如童話教學研究文獻中多次提到的“表演形式化”的問題,就是由于教師對組織學生“表演童話”這一教學方式操作不當產生的。例如,在教學《酸的和甜的》這一課時,教師在課程結束前安排分角色上臺表演這一環節,在原本已經很緊湊的課堂中顯得不妥當,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練習時間,成了“為表演而表演”,使表演活動形式化,反而沒有達到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那么這樣的環節設計就是不恰當甚至是無意義的。
因此,教師要在備課時認真研究,選擇恰當的表演時機、合適的表演道具,使學生在輕松和快樂中充分體驗童話情境,把握角色形象,獲得豐富獨特的情感體驗,才能讓“表演”更有效地為教學服務。然而離開了這樣的目的,就容易導致表演失敗,也就是“表演形式化”。在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中融入表演活動一定要避免走進這樣的誤區。
參考文獻:
[1]杜艷花.小學語文童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5.
[2]胡麗芳.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3]唐正蓮.課本劇表演讓小學語文課堂更精彩[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9):18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