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燕
摘 要: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從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方法的歸納和總結、知識的運用和實踐等角度為更新傳統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如何充分應用這些元素,綜合地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教學過程更加貼近生活,進而培養學生從“接收”數學,到主動“用”數學、“說”數學的能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表達能力;教學策略
對于小學生來說,語言的發展史促使其成為獲取知識、接收新信息、新內容的關鍵和基礎,因此縱然是自然科學也要努力培養學生“說”的能力。當然我們認為所謂的“說”,并不是按部就班地去朗讀,而是以語言的方式表達思考過程,表達個人對知識和題目的理解,而這種能力的生成,具體來說,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予以操作。
一、從興趣和愛好入手,鼓勵學生主動“說”
興趣是學習的開始,是最好的老師。對于處在任何階段、任何需要學習的個體而言,只有興趣存在,所謂“學習”才是有效的生成,否則均是徒有形式,沒有意義和價值。因此要想培養小學生“說”的能力,首先要激發他們“說”的興趣,讓他們愿意開口、愿意講述,而不是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只是默默的關注、“爛熟于心”。
在實際的課堂中,大多數的孩子不善于“說”,甚至不敢“說”,他們總覺得自己不會說、說不好,一度地望而卻步。如何克服這樣的心理顧慮,就需要有心的老師對癥下藥。在訓練階段,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不宜過高,對于一些說得較好的孩子要及時地給予表揚,維護這份發言的自信;而對于程度薄弱的孩子,暫不讓他們獨立敘述,可先由教師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并輔以正確的激勵方法。比如在進行數學概念的教學時,要鼓勵學生使用正確的概念語言和表達方式,即不斷嘗試使用專業化的語言,如對基本的四則運算符號的描述,而不是使用比較普通和俗氣的“累計”“合在一起”和“扣掉”等語言;在計算類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表達計算的思路和方法,要求按部就班、不毛不躁,說清楚計算步驟和計算思路,不能圖省事兒、跨步和跳躍性計算;而對于應用類問題,這種類型的題目是培養小學生“說”的能力的重要環節,主要目標是鼓勵學生說清楚已知條件、求解問題及解題思路。以這樣一道應用類題目為例:
“已知本地漁船五月份捕魚1500噸,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魚三分之一,求六月份捕魚的重量?”我們可以根據題目的已知和所求,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表述模板:
這道題目已知五月份的捕魚量,求六月份的捕魚量,同時題目中給出的條件是六月份的捕魚量比五月份多三分之一。那么我們可以將五月份的捕魚量看作單位“1”,六月份的捕魚量超過它的三分之一,那么六月份的捕魚量則是單位“1”基礎上的“1×(1+1/3)”,由此便可以求解。
實踐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們“說”的能力會有較明顯的改善。
二、從實踐和應用入手,推動學生積極地“說”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比較有限,自然不如初中生、高中生那般豐富。而且數學屬于自然科學的一個門類,屬于為各種理論和數字、算法所支撐起來的學科,容不得學生有太多可以虛構、豐富和編造的內容,所以很多學生就算教師鼓勵“說”,也難免無話可說。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借助動手操作活動,結合直觀的實物,讓學生的語言跟隨思維的過程一起行動,借助語言的表達外化自己的思考過程,幫助理解新知識點。
例如,一年級上冊的“9加幾”的學習,這個知識點的掌握對后續的“8加幾”“7加幾”等湊十法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遷移作用。用了幫助孩子們理解算理,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進行動手操作,并把操作、思維和語言表達密切結合起來,引導學生說出計算的過程:“計算9+2,首先看大數是9,9和1可以湊成10,所以我們可以把小數‘2拆分成1和1,9加1等于10,10再加上另外一個1等于11。”這樣的操作配合語言講述,既發展了學生說的能力,又使學生明確算理,有利于舉一反三地學好20以內的加法。
三、從思維和想象入手,促進學生靈活“說”
“對于一個問題,如果能清楚地說一遍,等于解決了問題的一半了。”解決過程是一個嚴密的推理和論證的過程,正確理解題意,尋找相關條件,分析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最有利的保障。教師在引導學生說清楚、說正確的基礎上,還要善于培養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多策略解決問題。同樣以應用類題目為例,“李某從A地到B地以每小時40千米的速度,花了7.5小時;現在李某想從B地返回A地,已經以35千米每小時的速度行駛了4個小時,如果還按照原速度前進,還需要行駛多長時間?”
很顯然從應用題的角度來說,這道題目是有多種解法的,在總路程不變的情況下,可以計算出新速度下的總時長,然后直接用減法計算;也可以根據總路程減去已行路程,再計算所需的時間。但無論是哪一種解法,都必然會用到“路程=速度×時間”這一基本的定律,所以這樣的題目在引導學生進行“說”的過程中,要注意開拓他們的思路,比如“是否可以從兩種角度來解釋這道問題?”等等。
總而言之,“說”是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習,實現知識內化的有效手段,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方法。無論是看似解題過程比較復雜的應用類問題,還是基礎性的概念學習,教師都應該鼓勵學生主動說、積極說,并且發揮想象力地靈活說。因為只有“說”,才能讓學生更加懂得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以“說”促“想”,為數學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最有效的思維內涵。
參考文獻:
[1]任宏樞.小學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19):96.
[2]朱紅艷.小學數學要注重培養學生“讀說”的能力[J].學周刊,2015(9):187.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