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暉
摘 要: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是當今社會重點關注的方面,留守兒童是現代社會的新問題,對他們的教育是一項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教育工作者需要對這一特殊群體給予高度的重視,針對實際情況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相結合是尤為關鍵的,通過這種強大的三點結合的網絡力量為兒童們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成長氛圍,使得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得更多的關愛與呵護。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教育合力
留守兒童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所占據的比重呈逐年遞增且低齡化的發展趨勢。留守兒童處于生活上無人照顧、行為上無人管教、學習上無人輔導的“三無”狀態。學校在加大力度進行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方面起到主導性的作用。學校是教育主陣地,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施加影響的教育場所,需要以廣大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特征及所存在的具體問題為切入點,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組織管理,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一、加強管理,明確目標
(一)成立機構,健全制度
學校針對廣大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心理與生理等方面的特征應成立領導機構,如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制訂專項管理計劃、措施和方案,制定留守兒童管理目標,健全留守兒童管理制度。
(二)建立檔案,加強教育與管理的規范性
學校應嚴格要求每一個班級按照相關的規范要求統一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并由學校進行統一管理。所建立的檔案資料能夠綜合性地體現留守兒童各個方面的基本情況,此方面的信息包括留守兒童的姓名、出生日期、性別年齡、愛好、思想政治素養、智力情況、性格、學習狀況、與監護人的融洽程度以及與父母的互動交流情況等;監護人情況,主要涉及監護人的姓名、年齡、性別、學歷情況,此部分的重要信息是監護人采取什么方式管理與教育孩子;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此方面的信息涉及留守兒童家長的姓名、年齡、學歷、工作單位與工種、經濟來源、對子女的要求與期望、平日與子女的溝通情況以及與學校的聯系情況等。
(三)搭建橋梁,進行思想交流與情感溝通
結合實際情況有效地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溝通。班主任需要針對孩子在校內外的綜合性表現,每月定期聯系孩子的父母,再讓孩子每個月定期與父母電話進行思想交流與情感溝通;班主任合理地利用節假日學生家長返鄉的良好時機針對學生的日常表現、學習情況等,與家長面對面進行交談,進行短期家庭教育;學校和班主任對一些留守兒童出現的不良傾向和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進行說服和教育。
二、科學引導,傾注關愛
深入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活動。教師對于兒童觀念的形成起到重要的引導性作用。全面地展現出班(隊)的組織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隊)會,組織兒童積極參與課內外實踐活動,采用游戲教學法等趣味性的方式,使孩子們真正地實現心理健康常識的理解與實踐,針對實際需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輔導,通過這種豐富有趣的教育管理方式,進一步加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與自信心。比如,開展“我的心路”“我能行”等主題班會,少先隊開展“手拉手”“互幫互愛”等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和增強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對孩子們進行專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通過板報、畫冊等趣味性的方式,加強兒童對心理健康常識的理解與掌握,綜合性實施心理健康主題班(隊)會等各種活動,重在心靈溝通,使得他們能夠真正掌握一些重要性的心理保健知識內容,對于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性的意義。
三、家校合作,共同育人
教師要結對幫助貧困留守兒童,樹立留守兒童自強自立、勤奮守紀的好榜樣,以帶動全體留守兒童共同進步,為留守兒童集體過生日、唱生日歌、送禮物、送祝福等,或請熱心于公益事業的學生家長,對口幫助鄰近的1~2名公益事業的學生家長,對口幫助鄰近的1~2名留守兒童,讓他們和自己的子女一起開展家庭活動,給予他們關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師,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提高教育水平。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家訪制度,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家教知識講座,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與體會,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同時,學校要有計劃開展教師和家長或監護人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訓,營造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環境。
四、社會參與,營造環境
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僅需要依靠學校的力量,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大力的配合,結合廣大兒童的需求為其成長提供大力的幫助,并為其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成長空間。需要加強對農村教育與監護體系方面的完善,加大力度對農村地區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的管理,深入整治學校周邊的環境,需要根除學校周邊一些影響兒童健康成長的場所;加強政策導向與制度約束的作用,使留守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受到歧視,順利地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并在接受教育階段享受平等的教育資源與優質化的教學氛圍;加強廣大農村地區的文化環境建設,為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使兒童在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管理并不斷加強自身素養;設立專門的留守兒童教育機構,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保障,并逐漸形成有效的農村教育與監護管理體系;針對具體情況科學性地制定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對廣大兒童的日常學習生活與心理情況綜合性掌握,及時發現所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策略進行處理。
留守兒童是現代社會的新問題,對他們的教育是一項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教育工作者需要對這一特殊群體給予高度的重視,采取科學的方式有效地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三結合”的網絡作用,形成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合力,通過這種驅動力有效地為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構建優質的氛圍與成長空間,使他們能夠與其他孩子們一樣能夠在無限的關愛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國才,朱金磊.國內外留守兒童問題研究述評與展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9):113-119.
[2]李磊,徐楊.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代行式”社會工作:基于對皖北M校“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調研[J].宿州學院學報,2013(4):21-25.
[3]古洪金,鄧志平.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成長現狀比較研究[J].新課程,2015(4):5-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