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月
摘 要: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關鍵內容,更是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我國漢字博大精深,識字教學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日益積累,循序漸進。傳統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識字與讀寫關系割裂、教學方式單一等等,因此加強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有效性勢在必行。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問題;改革對策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語文漢字的黃金時期,但是由于小學生受認知規律限制,在識字中面臨著較大的困難。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下,小學語文教材增添了較多插圖,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教師也要不斷改革教學方式,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升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識字與讀寫關系割裂
識字教學是讀寫的基礎,因此如果識字教學效果差,對小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學習也將帶來較大的影響。受到我國傳統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往往只重視識字量,學生能記住的字越多越好。但是卻在教學中,將識字和讀寫分割開來,導致學生在識字學習中死記硬背的較多,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在采用新教材之后,插圖增多,生字減少,從而加強了對讀寫教學的重視。采取這種方式,識字量卻有所下降,最終影響了識字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方法單一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面對新事物時,十分依賴形象思維,而教師在教學中偏重于抽象的分析,缺乏對漢字形象直觀的教學。比如,在進行“尖”字教學中,教師教學順序一般如下:即讀音教學、筆畫教學、造詞造句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識字過程就是一個反復記憶的過程。由于缺乏對漢字深刻的理解,隨著學生記憶力的下降,學生識字量又會隨之下降。傳統教學中,教師缺乏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也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去開展形象化教學,機械式教學和抄寫教學令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抵觸心理,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
3.教學缺乏層次性
小學生由于個人認知能力、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他們在識字學習中的理解能力不同。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將多識多記作為重點,而不是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開發每個學生的潛力。而且多數教師在識字教學中沒有開展分層教學,對所有學生統一對待,所有人的學習標準都整齊劃一。這使得不少學生學起來十分吃力,對識字學習產生了畏懼之心。
二、加強語文識字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1.創新教學內容
教材是識字教學基礎,合理使用教材能夠提升識字教學有效性,因此教師應當加強對教材內容的合理編排和創新。在教學過程中,課本中每個單元都有主題和單元小結,教師應當根據每個單元特色設計相應的識字教學方法,比如學完課文后,可以通過結合漢字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進行學習。另外,還可以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準備動態化的識字課件,讓學生能夠從根本上了解漢字的特點和變化規律,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
2.創設情境識字
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并且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如果識字教學過于機械化,將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師應當在識字教學中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積極性,創設相應的情境。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師生的互動交流中認識漢字,才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3.利用漢字規律教學
漢字有形聲字和象形字,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漢字規律,比如造字法和構字規律等。以“木”“林”“森”為例,教師在教學中進行講解分析,學生就能夠更容易掌握這三個字,并且有著更深的理解。在形聲字教學中,漢字加上偏旁部首會有相似的讀音,比如“青”“情”“晴”“請”等。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漢字學習能力,使小學生做到舉一反三,更好地促進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4.創新學習方法
教師要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首先,教師要合理使用教具。在學習一些常見事物的詞匯時,教師可以通過寫卡片張貼的方式,讓學生時時刻刻能夠對應實物學習漢字。其次,教師可以利用兒歌編一些順口溜,讓學生更好地記住漢字的發音。最后,教師要結合多媒體教學資源,給學生播放一些識字動畫,激發學生興趣和想象力,以掌握科學合理的識字方法。
5.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課堂教學畢竟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要想提升學生的識字量,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識字認字。教師可以與家長協作,在觀看動畫片、閱讀漫畫書、繪本等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讀漢字,提升學生識字量。
總而言之,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識字興趣和語文素養的基礎階段,只有提升小學生的識字認字能力,才能為以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教師應當轉變理念,改革教學方法,以學生為本,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不斷提升識字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朱成宇.字理理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7.
[2]江國發.小學低段語文識字教學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