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俊
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手段和工具。探討如何上好信息課,如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課堂上好好聽課,在課上就能掌握書本上的知識。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方法;興趣
現階段,各行各業都離不開計算機,小到手機大到高科技發展,都需要發達的信息技術。鄧小平同志曾說過:電腦要從娃娃抓起。現在的小學信息課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只是常識課,讓孩子僅僅了解一下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學生當成主課來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信息技術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手段和工具。但是小學生的定力不足,雖然對計算機很感興趣,可是對上課聽講卻沒有耐心,書本上的知識掌握不到位,上課效果不好,這是很多計算機老師的煩惱。而我認為想要有效地上好課,就需要不斷改進課堂教學方法。
一、在游戲中激發學習的興趣
我曾經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發現學生都很興奮,他們之所以喜歡是因為覺得在信息課上可以玩游戲,可以隨心所欲,可以不用聽老師的嘮叨。一旦我說書上的知識,學生會顯得不耐煩。所以對于一些知識就可以利用游戲教學,比如三年級的學生剛接觸計算機,首先要掌握的是鼠標和鍵盤的操作,那么在上課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和學生說:今天要玩游戲,需要利用鼠標,想要知道怎么玩嗎?這樣學生的興趣就會被激發,自然會豎起耳朵聽,并且此時老師的講解應該語言簡單明了,重在演示,極短的時間內說完要點,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自主練習,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鼠標的應用。
當然了,游戲還不能只有一個,學生喜歡挑戰性的東西,所以需要事先多準備一些游戲:如拼圖、吃蘋果、青蛙過河、打地鼠、賽車……這樣的游戲不僅練習了鼠標,更練習了回車鍵、空格鍵、退格鍵等等。當然了,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競賽,看誰玩得最好,這種將學計算機變成玩計算機的教學方式就能有效讓學生在課堂上熟練掌握知識。
二、培養小助手,增加學習興趣
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同一知識點,有些孩子很快就能掌握住,而有些孩子有可能在老師講完后都沒找到老師所說的鍵盤位置。在學生實際操作時,老師需要巡視,個別指導,可一兩個還好,如果一下有好幾個甚至更多的怎么辦,時間不夠,這時候就需要小助手了。讓那些接受能力強的孩子爭當小老師,與旁邊孩子互助學習,不僅能給予學生成就感,也能節省教師輔導的時間。這個小老師每節課都不會固定的,只要認真聽講的自然學得也快,誰先完成老師的要求,就讓誰當小老師,分配給他們需要輔導的學生。實踐證明這個方法很有效,學生參與的興趣高漲。
三、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師課上多采用實例教學,比如學習動畫特效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看一個動畫效果的成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針對這個動畫進行操作演示,學生可以在演示過程中自主地發現添加動畫效果有很多種,對于作品的形狀、顏色,背景的顏色、圖案、樣式等都是可以多變的,當自己進行創作時就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設定作品的效果,培養了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添加動畫效果”這一課時,只演示了球體的旋轉效果,演示了一個小球圍繞大球旋轉的小動畫,后來有的學生就做了一個銀河系出來,大小不同的球體,各自的軌道,球體顏色也做了區分,背景也是銀河系的效果,整個作品充滿了想象力。足以看得出這個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才是真正的自主學習。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發現了不少小問題,只有先產生疑惑才能激發探索的興趣,詢問教師得到解答后才會更加印象深刻。學生的學習能力是超乎我們想象的,教師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探索,而不是整節課都是自己說。
四、將書本上的術語聯系到實際生活中
計算機里有很多的專業術語,剛接觸的時候會聽不懂,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意思,那么教師在解釋的時候可以將這些詞語運用到生活中,對這些專業術語進行一些形象生動的比喻。比如尋找一個文件,需要先找到哪個盤,再找哪個文件夾,最后找到文件名,就像搜索世界上的某個人一樣,要先知道是哪個國家,再看是哪個省份,最后再找是哪個市區哪個小區的某個人。這樣的方式有助于理解和記憶。當然還有其他的類似方法,比如保存文件時,文件名的組成就像人的名字一樣有名也有姓,可以相同的姓卻不要有相同的名,否則會無法保存。
有效課堂的方法很多種,作為新時代的信息技術教師,我將在教學中多思考,多探究,多發現不同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尋找適合的教學方法。在有效的教學方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參考文獻:
[1]李冬梅.信息技術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1(3).
[2]周建平.游戲教學關論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