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少瓊
摘 要: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中的數學實例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接受和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情境,教師可以通過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實踐應用
小學生抽象思維水平正處于成長發育時期,在理論知識講授的教學模式下,很難完全理解高度抽象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展示給學生,運用生活化情境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真實性和重要性,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全面發展。
一、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生活化情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還能充分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可以將數學知識更好地應用到生活實踐中來。由于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處于成長發育時期,他們對自己熟悉的事物或場景更容易產生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在生活化學習情境中給予具體的引導,讓理論知識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可以靈活運用原有的知識體系,掌握和理解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學生通過列表和畫圖很難建立空間觀念。因此,教師在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為了體現生活情境的真實性,可以結合校園的花壇,讓學生思考。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同學們,校園中的花都非常美麗,請問你們知道每個花壇都有什么形狀嗎?”“你們可以計算出它們的面積嗎?”通過生活問題情境抓住學生思維的聚焦點,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以此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同時,教師要結合生活情境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引導學生思考“應該怎樣比較各個花壇之間的大小?”這一問題推動學生研究思考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對面積的分析、概括和推導能力,為了促進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教師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結合桌子等身邊物品進行測量和思考,促使學生通過操作、比較來建立空間觀念,促進學生推導能力的發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可見,運用生活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重要性,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問題,但教師創設情境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讓情境問題更加貼近學生的發展區,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充分理解數學理論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保證學生沉浸在問題的思考分析中,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二、圍繞實踐能力實現情境的回歸
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教師應當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基礎,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探究中可以充分鍛煉和拓展自身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對數學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發展。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體現數學價值,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思維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問題,并讓學生在交流和反思問題的過程中的得到發展,切實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數學知識。
例如,教學“小數除法”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情境問題,引導學生對生活問題進行探討,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首先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學校要準備開運動會了,小明為了在體育比賽獲得更好的成績,計劃在四周的時間跑步22.4千米,請問同學們,小學每周要跑多少千米?”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讓學生結合以往的知識列出公式嘗試解決問題,促使學生在解決小明小數除法的實際問題中,對小數除以整數進行探究,將22400米轉化為22.4千米來計算,從而得到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可以轉化,讓學生通過對比—總結—歸納來掌握小數除法知識概念和計算方法,知道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并通過小數的除法轉化,體會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價值。
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情境,可以拉近學生和數學知識的距離,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探究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將學習、活動、生活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提高對數學的應用能力,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數學知識,處理生活化的問題中,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在感受數學實用性價值,同時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應用意識和學習興趣,真正讓學生在生活問題情境的探究中做到樂學和愛學。
三、發揮生動性與趣味性增強學生直觀感受
數學生活化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在情境問題中體現出生動性和趣味性,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水平為依據,圍繞教學重點內容建立生活化情境,在數學課堂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由主導者轉變為合作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為學生建立輕松愉悅的討論氛圍,通過對學生興趣的激發,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切實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生活與問題的聯系中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數學知識問題。
例如,教師在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為了讓學生可以理解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教師可以結合列隊的生活情境來提高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因為,只讓學生通過對植樹情況的觀察對比,學生很難選擇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每天都要做的列隊來促進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教師可以先安排三位學生按照要求排成縱隊,讓三個學生做為三個點,并設置生活問題情境:“體育課程中,同學們站隊有幾個間隔?隊伍長幾米?”讓學生通過排隊情況初步掌握點與間隔數的概念。同時,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教師要抓住時機,適時對關鍵節點總結歸納,并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列隊時每一位同學都是一個點,而同學之間的距離是間隔,請同學們思考在體育課程中,六個或七個人列成縱隊長幾米?有幾個點?”使學生結合列隊的情境問題思考并解決植樹問題。
生活化情境的有效運用可以讓學生在親切熟悉的氛圍中探究問題,深化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知,在創設情境化問題時,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生活體驗,自主對問題進行探索解決,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將數學思維更好地融入問題中,還能有效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可以將數學概念知識更好地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四、結合生活情境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
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教師可以結合生活情境化的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創新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同時,教師在設計情境問題時,要考慮問題適度性和挑戰性,多聯系學生的認知經驗,既要讓生活化情境問題具有疑惑性和可操作性,又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樂趣,合理引導學生利用數學課本中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數學課堂中深化對數學概念的認知。
例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生活中看到的建筑物都是怎樣的形狀呀?你知道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嗎?今天我們來一起搭建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小房子好嗎?”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小木棍,合作搭建出長方體或正方體小房子,并進行觀察。這樣具體化的生活情境,淡化了學習的痕跡,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可以主動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特征,并通過觀察正確理解和掌握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系。教師在學生實踐中,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學習空間,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來確定搭建房子的步驟,并安排學生在搭建完成后,充分比較正方體、長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有效加強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棱、頂點的認識。
在生活化情境的數學課堂中,教師要堅持科學性與合理性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發現和尋找數學知識中的生活現象,促使學生可以在實踐中結合生活背景,有效解決生活化問題。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提升。教師要讓學生在運用知識的體驗感受中,不斷積累實踐經驗,使學生可以在富有真情和活力的學習氛圍中有效積累豐富的數學知識。
五、滲透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發展學生合作探究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帶入課堂,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讓學生充分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獨立思考,積極探究問題的解答方法。為了提高生活情境問題的有效性,教師要在日常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通過對學生的觀察了解,進一步掌握不同學生認知能力和學習水平的差異性,這樣不僅有利于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例如,教學“折線統計圖”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讓學生可以充分體會、理解、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首先教師向學生展示統計圖,讓學生結合心電圖、股票走勢圖等生活經驗舉例,引導學生探究統計圖的特征結構。然后,進一步提問:“我把學校一年的用水量做成了統計數據,學校哪個月用水量最高?請說出原因?”讓學生通過觀察、推斷類比,直觀地感受折線圖數據的條理性,當學生掌握和理解折線統計圖特點后,教師組織學生對學校用水量的統計數據進行探究分析,讓學生直觀清晰地發現學校因為氣溫的變化在6月份用水量最大。通過生活情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探究意識,更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統計在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生活化情境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思維角度出發,引導學生直接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還能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接納。因此,教師要重視師生間的情感互動交流,以發現學生與數學知識密切的聯系,確保在創設情境時,可以緊貼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和實際應用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情境,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對數學知識的深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始終遵循以學生為本的科學教育理念,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經驗為依據,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來設計情境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從而實現數學思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鄭麗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2):169-170.
[2]鄭瑤.生活情境教學法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探究[J].亞太教育,2016(31):18-19.
[3]劉玉環.淺談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學周刊,2015(6):12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