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芳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十分重要,但是當前農村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習慣現狀不太理想,因此,提出了農村低年級小學生專心聽講習慣的培養策略、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整理知識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以供借鑒。
關鍵詞:農村;低年級;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培養對于小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化和個性化發展。學習習慣表現在學生身上主要體現為他們對學習行為的傾向性,這是在長時間的實踐學習過程中逐步養成的,不受外界監督的影響。農村小學生由于學習條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對于學習習慣的培養不那么重視,導致學生學習態度不夠認真,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意識到這一問題,從而針對性地進行改進,培養他們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他們學習成績的提升,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
當前由于農村教學條件的限制,且家長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對于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夠重視,因此,和城市的小學生相比,農村小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培養局面并不樂觀。農村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比較好動、愛玩,對于學習習慣沒有概念,只是上課聽講,下課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認為跟著教師按部就班學習就成,對自己的學習沒有計劃性和針對性,也不知道自己的擅長和學習興趣在哪兒,對于學習并沒有形成一種日常的連續性行為。其次,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小學生很難坐得住,看窗外或者走神,課堂的注意力不夠集中,有時還做一些小動作,對于講解的內容根本無暇思考,得過且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之后,大部分的農村小學生對于知識之間的聯系不進行思考,家長的監督也不到位。綜上所述,農村低年級的小學生之所以學習習慣的培養較差主要是因為心智不成熟、家長監督不到位、教學條件有限,對于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夠重視,因此,應該改變這種局面,探索學習習慣培養的相關策略。
二、農村低年級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1.專心聽講習慣的培養策略
由于低年級小學生比較好動,他們很難做到專心聽講,而這會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應該采用相關的措施培養小學生專心聽講的學習習慣。專心聽講的前提是學生要主動參與到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去,只有積極和教師在課堂上配合,才能做到專心聽講。為了培養專心聽講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教師加強和小學生的課堂互動環節,積極調動學生的眼、耳、手、腦、口,培養學生看、聽、想、說、做、答等方面的能力,學生隨著教師的教學思路走,創設情境讓他們獨立去思考、去實踐,并形成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的良好習慣;二是,教師要積極、耐心地備課,根據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多準備一些他們感興趣的素材,提高他們對課堂的關注度,這樣可以集中他們的精神,降低課堂走神的概率;三是,教師要以積極的形象面對學生,講課熱情積極、精神飽滿,方法靈活多樣,語言生動有趣,自覺帶動學生的情緒,投入到課堂中,這樣學生也不容易走神。教師從以上三方面入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
2.獨立思考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不論哪一門學科,學生要想學好,都必須要積極思考,開動腦筋,找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融會貫通,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智力發育還不夠完善,他們的思考能力較差,并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教師、家長說什么,他們往往完全聽從,從不自己思考,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需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加強引導,同時設置提問環節,加強對學生提問,并且對他們進行分組,同組之間的同學可以相互討論后給出答案,對于問題的設置也要從易到難,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可以讓基礎教差一些的學生回答,對于一些復雜的題目可以讓基礎較好一些的學生回答,回答完問題之后,不論答案是否正確,教師都要及時進行表揚,這樣才可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逐步培養他們思考的學習習慣。
3.整理知識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任何一個科目的學習都需要進行不斷總結,這樣才能更好地內化知識,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結構思維,而低年級的小學生這方面比較欠缺,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知識整理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整理知識,傳授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加強訓練,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形成良好的整理知識的學習習慣。
三、結束語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農村低年級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提出了一些比較淺顯的意見,教師今后還要繼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早日糾正他們的不良學習習慣,使良好的學習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扎根、結果,為他們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雄.淺談農村小學一年級學生學校學習習慣的培養[J].新課程(下旬),2014(4).
[2]楊正柱.農村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初探[J].讀寫算(教師版),2016(17):42-4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