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思思
昆明主城東南50多公里處,有一座千年古城——宜良。據《宜良縣志》:“宜之為言,善也;良,易直也。顧名思義,則邑人樸茂,習俗簡易。”宜良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80%。近年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下,敦厚樸實的宜良人民積極踐行鄉村振興戰略,耕云播雨、胼手胝足,家鄉面貌日新月異。
鄉村振興先“振心”
這是一場別開生面的茶敘。55歲的李壽祥老人面對大家伙兒有點緊張,不過說起他的家鄉——九鄉彝族回族鄉德馬社區起底村,老人的話匣子一下打開了。
“那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裝了路燈,新建了景觀道、旅游公廁、科技文化室,我們現在可是市級民族團結示范村。”當了9年支部書記的他,眼見村里日子越過越紅火,滿眼自豪與欣慰。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這是我最喜愛的習總書記的一句話。人在社會上、在生活中,不能等,不能靠,只有靠奮斗,才有飯吃,日子才會幸福。”這位彝族老人感慨不已。
類似的場景正在宜良的機關廠礦、學校社區、田間地頭、屋場院落熱火朝天地展開。
“宜良今年在全省創新開展‘我最喜愛的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微宣講主題實踐活動以來,已進行彝苗漢三語宣講700余場(次),4000多名黨員干部群眾加入宣講行列,受眾達8萬余人次。” 宜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繼帥介紹說。
九鄉鄉月照村板田沖村小組村民羅玉鳳用彝語宣講時,她12歲的兒子羅林忠彥就在一旁幫她翻譯成漢語。小小年紀的他已經能記住不少習近平總書記的“金句”了,雖然還不盡明白其中深意,但他知道:習爺爺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是人民的主心骨;他也要讓自己變強大,早日成為家里的頂梁柱。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
昆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金幼和指出:“鄉村振興不是坐享其成,要靠廣大農民奮斗。但仍有少數人安于現狀,‘干部干,群眾看‘等、靠、要思想嚴重,必須幫他們把志氣扶起來,信心樹起來,決心強起來,把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出來,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因此,振興先要“振心”,補足自信自強的“精神之鈣”。用“一句話”形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走心”的格式轉換,讓其豐富廣博的內涵“飛入尋常百姓家”“走進群眾心坎里”,讓群眾真正學出了信仰,也學出了生產力和凝聚力。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宜良廣大黨員干部說得最多的“我最喜愛的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一枝一葉總關情,“平”語近人催奮進。宜良廣大黨員干部堅持用心學進去,用情講出來,用力做起來,不斷把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汲取的營養轉化成為鄉村謀發展、為人民謀幸福的使命擔當和強大正能量。
2018年,宜良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997元,全縣1472戶4662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4個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宜良縣委書記李紹俊自信滿滿地說:“脫貧攻堅一個都不能少,明年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絕對沒問題!”
心中有信仰,腳下才有力量。
喚醒“沉睡”的資產
北古城鎮陳家渡社區的山上原本種著700畝板栗樹,由于干旱、樹齡老化,這幾年基本絕收,承包戶年年虧錢,跟荒地沒有兩樣。村里召開村民大會,決定把板栗園收回村小組集體管理,另謀出路。
正當大家苦苦思索如何盤活這700多畝閑置山地時,宜良縣于2017年6月被列為全國第二批100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猶如一潭沉寂很久的水,陳家渡社區開始慢慢涌動。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是農村改革中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重要改革,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在宜良,農村集體資產有多少、收益如何、怎么分配,許多農民心里是一筆“糊涂賬”。不少土地、山林、魚塘、灘涂等資源性資產長期“沉睡”,看似“人人有份”,實際卻“人人無份”。
宜良破冰探路,全面開展清產核資、成員身份認定、股份量化、成立經濟合作組織等改革工作,逐步構建起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集體產權制度,一大批集體資產又回到了群眾手中。
通過清產核資和成員身份認定,陳家渡社區的家底算是摸清了。2780個村民以700畝荒山作價150萬元參股,村集體以未分配的集體土地征地款502萬元參股,建設“紫酈茶莊園”,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運營,年底利潤按股分紅。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陳家渡社區的村民們都擼起了袖子,鉚足了干勁兒。
如今,茶莊建設初具規模,已開發2個品序5個品種綠色認證的茶葉產品,100萬株普洱新品“紫鵑”茶苗長勢喜人。2018年實現產值150萬元,解決本村400余名勞動力就業。隨著茶樹進入豐產期,茶莊收益“分紅”將逐年增加,預計2020年可實現營收720萬元。
陳家渡只是宜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中獲益的眾多社區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集體資產正在從“沉睡”中醒來。
“宜良已于2018年完成全縣8個鄉鎮(街道)112個村(社區)821個村小組的清產核資工作,共清查貨幣資金4.64億元,債權3.54億元,債務1.7億元,集體經營性固定資產3.54億元,非經營性固定資產21.67億元,資源性資產68.91萬畝。”宜良縣政府副縣長孫自林介紹說。
通過集中整治,宜良還清理“私開亂挖”集體土地5.6萬畝,其中5.1萬畝已收歸村集體管理,每年直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約220萬元;清理集體經濟合同上萬份,其中不規范合同521份,已規范合同392份,為集體挽回經濟損失約2600萬元。
資源活起來,農民才能富起來。初步統計,2018年全縣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收入6800余萬元。
稻田作畫盡顯創意農業之美
河灣村坐落于耿家營彝族苗族鄉山丘之間,過去由于交通不暢、信息閉塞,近乎與外界隔絕、鮮為人知。如今,因為一支神奇的“彩筆”,原本寂寥無人的鄉村搖身一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站在觀景臺俯瞰河灣村,以大地為畫布,用彩色水稻著墨,天安門、長城、白鴿的圖案和“愛我中華”等字樣根植于稻田間。不遠處的馬蹄灣也同期種植了以“厲害了,我的國”為主題圖案的彩色水稻,展示了射電望遠鏡“天眼”、遼寧號航母、殲20、北斗衛星系統等主要元素。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的第一條,就是“產業興旺”。抓住產業興旺這個“牛鼻子”,解決農村一切問題就有了前提和基礎。
耿家營鄉黨委書記念承文意識到,產業要興旺,必須要跟上時代的步伐。
以農業為基礎,向創新要動力,通過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才能不斷拓展農業的功能和價值。
2017年開始,耿家營鄉政府與浙江大學農學院合作,在河灣村建設了58畝創意農業示范基地,引進彩色水稻種子,通過GPS精確測繪,將彝族女神阿詩瑪、苗族美神仰阿莎等圖案,“畫”進了稻田里。
如今,耿家營700余畝的彩色稻田次第鋪開,稻田中還養著稻花魚。待到秋天稻谷成熟時,也是稻花魚肥美之時。13元一斤的小包裝彩色稻米一上市便大受歡迎,有機稻花魚供不應求,真正實現了一水雙收、魚米兼得。
同樣的故事在20多公里外的九鄉鄉麥地沖村同步上演,從前漫山種植的烤煙,如今換上了七彩“新裝”。
今年4月以來,麥地沖村流轉100余畝土地發展創意農業。環繞麥地沖傳統村落的水田、山地、池塘里繪制了“彝家歡歌”彩稻景觀區、“向陽花開”彩色向日葵景觀區、“我心向黨”荷塘景觀區。村里還舉辦了摸魚比賽、采摘萬壽菊比賽、搬南瓜比賽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賞景、休憩、體驗、游樂、采摘。
賞天然美景、吃農家香米、沐自然風光、鑒民風民俗、享山野樂趣,宜良的創意農業立足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內涵,順應改革創新的時代潮流,在美學經濟和鄉土文化創意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條讓農民增收、農村發展、農業升級的特色發展道路。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農田變景點,全面帶動了這些鄉村周邊餐飲、民宿的發展,不少在外務工的村民看到村子的發展勢頭好,紛紛回村開起了農家樂。
九鄉鄉黨委書記王雪梅興奮地說:“現在麥地沖村40多戶人家的村子里,就開起了20多家農家樂,平均每家增收10000多元!”一幅山水美、產業興、文旅盛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既要金山銀山 又要綠水青山
狗街鎮玉龍村東南有座山,叫玉龍山。精心修葺的上山道路兩旁,是十二生肖、蘑菇、熊貓等造型別致的彩色花廊。山間,是漫坡絢麗的花海,這里一片,燦若云霞;那里一片,如黛如嵐,美不勝收。
時間的指針撥回14年前,左耀明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玉龍山時,這里還是一片雜草叢生、荒坡裸露、亂石遍布、險峻陡峭、了無生氣的“石頭山”。山上有個槽溝村,種不出莊稼,只能養牲畜,再請人幫忙抬出去賣,賣的錢付了工錢后也就所剩無幾了。
老左卻對這座“石頭山”生出了想法——要在山上種樹!
當過電焊工和制磚工人的老左,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主創業,做得風生水起。聽到他的突發奇想,家人急得直跺腳,不少朋友也勸他:放著“翹著腳”就可以掙錢的生意不管,偏走旁門左道,小心賠光老本。
出身于宜良農家的老左覺得,靠山吃山,是中國百姓祖祖輩輩信守的生存方式,如果能把荒山變綠,對鄉親們、對后輩子孫都是件好事。2007年,44歲的老左毅然縮減了原本的生意規模,上了玉龍山“安營扎寨”。
“玉龍山山勢陡峭,很多地方是近乎垂直的70度陡坡,別說種樹,連羊都站不穩。山體全是光禿禿的陽矸石,十分堅硬,想在這種石頭縫里種樹,當時大家都認為是在開玩笑。”狗街鎮黨委書記郭晉林介紹說。
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老左帶領大家用風鉆鑿石頭、打樹坑,用人工扛著40多公斤重的土球樹苗,一手拿鐵锨,一手抓野草,一點一點往前挪,常常是往上走兩步往下滑一步。沒有電,就引線架電;沒有水,硬是從落差達幾百米的南盤江抽上來。
12年砥礪春華秋實。憑著不服輸不怕苦的勁兒,老左帶領鄉親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矢志不渝演繹著現實版的“愚公造綠”。
如今,昔日的荒山陡坡神奇蛻變,2000多畝的山地上種下了以三角梅、藍花楹、冬櫻花、黃花風鈴木等為主的花木共40余種、30余萬株。玉龍山又有了個詩意的新名字——冬林苑。
老左對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有著切身的認同,但也有人提出了質疑:老左先后投入了8000多萬元,綠水青山有了,金山銀山在哪兒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貴在“就是”,難在“變現”,關鍵在“轉化”。老左心里有本“明白賬”:綠水青山不會自動變成金山銀山,得有相應的贏利模式作支撐。
他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三棵樹”的算法:種下三棵樹,三年后出售第一棵樹,所得能夠支付前期投入的成本;六年后出售第二棵樹,所得除支付成本外能夠產生部分經濟效益;十年后,第三棵樹根深葉茂,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老左盤算過,目前冬林苑通過出售三角梅等苗木,帶動農戶200余戶,每戶年均增收3萬余元,解決農村就業200余人。
如何讓美景可持續發展?老左也有自己的想法。接下來,他計劃還要對相鄰的兩座山進行綠化和改造,修建玻璃棧道、彩虹橋,建設以溫泉、觀景閣、休閑農莊、養生公寓、自行車道為主體的休閑養生區和以賞花、摘果、觀苗木為主體的生態觀光區,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真正走出一條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求是雜志社國際編輯部)
責任編輯:陳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