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
【摘 要】為改變詩歌在兒童閱讀中被邊緣化的現狀,促進“詩教”的進行,教師可以以“賞讀”為教學核心,探索將“讀”“聽”“想”“猜”“演”“寫”多種方式融為一體的閱讀路徑,讓兒童在“賞讀”中明詩意、得詩趣、解詩理、悟詩情、習詩言,從而親近詩歌,愛上詩歌,使詩歌閱讀成為日常閱讀的有機組成部分,最終收獲詩性的人生。
【關鍵詞】賞讀;兒童詩;閱讀路徑
中國是“詩的王國”,歷來就有“詩教”的傳統。詩歌閱讀理應成為兒童日常閱讀的有機組成部分。錢理群教授也曾說:“詩歌是語文教育改革中的最好載體,有助于讓孩子回歸人心本性,追求純真、健康、向上的生活。”但是,綜觀教學現狀,因為引導的乏力、方法的缺失,詩歌閱讀始終給人一種“高、大、上”的感覺,似乎只能停留在課堂上,難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如何改變詩歌在兒童閱讀中被邊緣化的現狀,讓兒童親近詩歌,愛上詩歌呢?賞讀,當是一條適切的路徑。所謂賞讀,簡言之就是欣賞閱讀及品讀,它強調閱讀過程要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從而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本文擬以著名兒童詩人金波的一組詩為例(所選詩歌均出自金波詩集《讓太陽長上翅膀》),談談這一路徑的運用。
一、讀+聽——整體入手,賞讀之中明詩意
兒童詩,絕大多數篇幅短小,內容簡單,節奏鮮明,充滿典雅、優美、寧靜、純真的美。通過“讀+聽”,學生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對詩的內容及藝術美的整體感知。
《快報 快報》是一首小詩,語言生動,節奏明快,幽默風趣。詩中刻畫了“一心傳快報,不知勤學習”的兒童李小毛的可愛形象,讀來朗朗上口,思來發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課堂上,教師充分抓住詩歌節奏明快的特點,采取“讀+聽”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從整體入手,明了詩意。“聽”,即在明快的輕音樂中,進行略帶夸張的示范朗讀,通過屏幕呈現詩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與詩歌親密接觸。“讀”,即由學生自由處理,借助表情、動作,在情境化的半讀半演中,完美呈現詩歌內容。
通過“聽”“讀”兩種策略,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在游戲化的教學活動中,學生迅速明白了詩意,感悟了人物形象,抓住了人物特點,初步品嘗到閱讀詩歌的樂趣。
有人說,“在聲音與節奏、韻律與情感之間,兒童天生地與詩有一種最親密的聯系”。通過“讀+聽”,詩歌語言的節奏感、音樂感得以完美地呈現;在“讀+聽”的過程中,學生更容易進入詩歌優美的意境,詩歌的諸多功能便能潤物細無聲地作用于他們的心田。對詩歌而言,“讀+聽”是一種應該引起關注的閱讀形式。
二、讀+想——放飛心靈,賞讀之中得詩趣
想象是詩歌的藝術手法之一,也是詩歌閱讀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金波的兒童詩中,藏著許多充滿童真童趣的地方,讀來讓人忍俊不禁。
《小妹妹,我送你回家》中,這樣的場景充滿童趣:
同學們幫我勸、幫我哄,/有的做孫猴子鬼臉,/有的做倒立蜻蜓,/可也換不來她一點兒笑容。/(她在往外擠眼淚,/緊緊地閉著眼睛。)/有的同學說,/走吧,不管她,/剩下她一個人,/看她哭給誰聽!/(這時,從她/抹眼淚的手指縫里,/露出了一雙偷看的眼睛。)
《找呀找》中,這樣的情節充滿童趣:
等他匆匆忙忙/跑進教室,/他才想起昨天晚上/忘了做算術習題。/他慚愧地低下頭,/唉,又發現今天過隊日,/紅領巾也忘了系。/正在他著急的時候,/奶奶手拿一條紅領巾,/走進了教室里。/奶奶說:“快系上吧,/千萬別丟了你自己!”
《掛鑰匙的孩子》中,這樣的語言充滿了童趣:
“爸爸很忙。/媽媽很忙。/因此,我也很忙。”
這里把簡潔的話兒,反復說,趣味盎然。
“放學了,/書包挎在肩上,/我去菜市場。”
這里把復雜的話兒,簡略說,節奏明快。
如何讓學生捕捉詩中的童趣?以“讀”為主角,以“想”為抓手,在讀中理解趣,在想中入詩境。學生邊品邊讀邊想,小組邊演邊讀邊想,全班邊聽邊讀邊想,理解文字,融入詩境,體會童真,感悟童趣。課堂上,妙趣橫生;師生間,詩趣漫溢。
想象力是人類創新的源泉,可以這么說,對想象力的愛護與發展,就是對孩子未來的愛護與發展。詩歌閱讀是個體化的閱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保護兒童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作用。想象,對詩歌閱讀而言,至關重要。
三、讀+猜——欲擒故縱,賞讀之中解詩理
文本之理的闡釋向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一不小心就會落入說教的窠臼,甚至還會陷入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的尷尬境地。對兒童詩而言,這一點顯得尤其重要。倘若處理不當,不但會導致如上結果,還會讓課堂詩味盡失,讓學生喪失讀詩的興趣。
通過“猜”的方式,教師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師:寫出了這么多優美的詩,讓我們看到了這么多可愛的“我們”,這位作者可能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猜猜看。
生:我想,這位作者可能是一位老爺爺。因為,他特別喜愛小孩子。
生:這位作者應該是一位非常有童心的人,要不,他的詩歌怎么會這么好玩呢?
師:孩子們,你們看,他來了,他就是金波爺爺。金波爺爺特別關心我們,他把對我們的希望藏在了這一首首美麗又好玩的詩中。你能猜出來嗎?
(出示)
通過《快報 快報》這首詩,金波爺爺想說這樣的話——
親愛的李小毛同學:
生:我猜到了,金波爺爺的話是這樣的——親愛的李小毛同學:課上要認真學習,有好玩的事下課再和大家交流哦!
生:我也猜到了,金波爺爺的話是這樣的——親愛的李小毛同學:再好的消息呀,也不能在上課時傳呀,別忘了,這是學習的最好時光呢。
生:我猜,一定是這樣的——親愛的李小毛同學:你可不能再頑皮啦,你忘了老師說過的,上課的時候可不能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呀!
師:老師也猜到了,金波爺爺的話可能是這樣的——親愛的孩子們:想當快報記者是一個很好的理想,要實現這個理想,將來當個好記者,現在就要學好本領噢。
師:你們真是金波爺爺的小知音!金波爺爺藏在其他幾首詩中的話,相信你們一定也能猜出來,快告訴你的同伴,讓他們也聽一聽吧!
(出示)
通過《__________》這首詩,金波爺爺想說出這樣的話——
親愛的孩子們:
(交流略)
師:孩子們,金波爺爺用他的詩歌跟我們說了很多很多的話,只要你們讀了他的詩歌,自己再用心想一想,就明白啦!
以上教學片段中,學生在“猜”的形式下,將詩中蘊藏的精神力量放置到心靈深處。猜,讓學生在玩中獲得人生的啟迪、生活的智慧,詩中之理的獲得水到渠成。
“猜”,從形式上來說,帶有很重的游戲成分。借助“猜”的形式,教師很好地轉化了教學的難點,將“說教”變成“自悟”。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得始知深,以“猜”代講,自悟詩理,效果顯著。
四、讀+演——傾情投入,賞讀之中悟詩情
“詩言志,歌永言。”詩歌是情感的載體,抒發情感是詩歌重要的特征之一。對詩中情感領悟的程度直接決定了詩歌學習的品位。“讀”與“演”相結合的策略,則是打開這把關鍵之鎖的鑰匙。
《快報 快報》一詩的教學,通過聽讀、誦讀、示范讀、對讀、表演讀等形式,層層推進。學生在游戲式的品讀中,在夸張的表情語氣里,在詼諧幽默的氛圍中,讀出了李小毛的淘氣,讀出了李小毛的可愛,讀出了作者對李小毛的喜愛、對李小毛的期望。詩中情在讀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也自然而言地融入學生的心中。
《小妹妹,我送你回家》一詩的教學中,學生自由讀、同伴讀、小組合作表演讀,自薦讀、互薦讀、配樂表演讀,讀中感受:感受小妹妹的天真伶俐,感受同學們的熱情焦急,感受“我”的誠實擔憂,更感受詩中充盈著的善良之情、誠實之意、和諧之境。詩情領悟盡在不言中。
需要說明的是,兒童詩尤其是以兒童為描寫對象的兒童詩,雖然它的情節不像故事一樣完整,但它更凝練、更形象、更生動。這里的“演”重在“神”與“情”,即通過身體語言的介入,把兒童的一切感官引入對詩歌的理解、體驗、感悟之中,從而達到“詩我一體”的境界,使難以言傳的詩意融入學生的心智之中。
五、讀+寫——親身試水,賞讀之中習詩言
詩歌是世界上最精粹的語言,因此,詩歌是語言營養的優質源泉。語言的學習來自于積累,更來自于實踐。將“寫”與“讀”有機融合,是通過詩歌閱讀提升語言素養的有效途徑。
在賞讀《掛鑰匙的孩子》一詩的過程中,教師這樣引導學生“試水”。
師:讓我們來做小詩人,學著作者的樣子,豐富一下詩歌的內容。
(出示)
爸爸很忙。 爸爸很忙。
媽媽很忙。 媽媽很忙。
因此,我也很忙。 因此,我也很忙。
放學了, ,
書包挎在肩上, ,
我去菜市場。 。
有時候,還為了 有時候,還為了
媽媽的一次晚歸, ,
雨天里,我撐著傘, , ,
等在汽車站上。 。
雨點兒在傘頂上叮咚叮咚, ,
鑰匙在風里叮當叮當。 。
師:請你選擇其中一小節詩,也來過把寫詩的癮。
(生寫作)
就這樣,學生仿佛在完成句式仿寫,又好像在進行填詞游戲。他們邊讀邊想,邊想邊寫,邊寫邊讀,邊讀邊改。先是內容,再是句子,竟然還考慮到了押韻。一個個專心致志,一個個全心投入,一節節美妙的小詩魔術般冒了出來。
爸爸很忙。/媽媽很忙。/因此,我也很忙。/放學了,/書包挎在肩上,/我把超市逛。
爸爸很忙。/媽媽很忙。/因此,我也很忙。/放學了,/書包放到桌上,/琴聲真悠揚。
有時候,還為了/媽媽的一次驚喜,/夕陽下,我拿起拖把,/歡樂開了場。/拖把在地上刷拉刷拉,/鑰匙在汗水中閃亮閃亮。
有時候,還為了/爸爸的一次開懷舒暢,/春風里,我拿起水壺,/把花兒澆上。/花兒在水下鮮亮鮮亮,/鑰匙在胸前叮當叮當。
學習語言的方式很多,讀寫結合更是優秀的教學方式。在詩歌閱讀中,將“讀”與“寫”結合起來,作用有三:一是在寫作中豐富詩歌的內容,深化對詩歌的理解;二是讓學生明白,詩歌寫作,看似簡單,其實有很高的要求,語言的學習沒有止境;三是讓學生在寫作中習得語言的技巧,提升“煉字”“煉句”的意識,增強斟酌語言的主動性——這對他們的語言學習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以“賞讀”為核心,將“讀”“聽”“想”“猜”“演”“寫”多種方式融為一體,以一首帶多首,以少數帶多數,讓學生在理解一組詩歌的同時獲得獨立閱讀兒童詩的方法。如此,他們將真正親近兒童詩,愛上兒童詩,在優秀兒童詩的營養滋潤中,成長為有品位、有智慧的人,進而收獲詩性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錢理群,洪子誠.詩歌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曹靜.詩歌,一種不可輕視的教育[N].解放日報,2011-3-2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江蘇省海安市明道小學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