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
摘要:鄂爾多斯婚禮源于古代蒙古族婚禮儀式,元朝時完全形成。鄂爾多斯婚禮文化中包含著深刻的生態意識,在人與自然和人與神的互動中呈現出來。現代化的發展不斷沖擊著草原人民的生態意識,只有持續優化發展畜牧業以及積極看待傳統信仰的回歸,才能保存鄂爾多斯婚禮中的生態意識,最終實現人、畜、草三者和諧的美好夙愿。
關鍵詞:蒙古族 鄂爾多斯婚禮 生態意識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089-03
鄂爾多斯婚禮中的生態意識是鄂爾多斯婚禮文化的一部分,鄂爾多斯婚禮也是這種生態意識的產物。草原民族想要在惡劣的草原環境生存,發展,就需要認識草原生態環境,并遵從草原生態環境。長期以來,鄂爾多斯蒙古族在與草原聯系與對立中,不斷地認識草原生態環境,逐漸掌握了在草原生態系統下生產生活的技巧,形成了極富民族特色和民族智慧的草原生態意識。鄂爾多斯蒙古族順應草原生態環境,把逐漸積累下來的草原生態意識應用到婚禮中,不僅推動民族生存與發展,也保持了民族文化傳統。
一、鄂爾多斯婚禮概況
鄂爾多斯婚禮源于古代蒙古族婚禮儀式,元朝時完全形成。隨著15世紀蒙古族鄂爾多斯部進入鄂爾多斯地區,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①安放在鄂爾多斯境內的甘德爾敖包上,鄂爾多斯蒙古婚禮就在這一地區以特有的儀式程序流傳,至今都較完整地保留。它是集語言、音樂、舞蹈、飲食、服飾和禮儀于一體的婚禮習俗。傳統鄂爾多斯婚禮通常長達三天,有諸多禮儀習俗,分別是男方婚禮準備階段,包括結親習俗、擇婿、派薩達克隊②習俗;結親和擇婿的諸多禮儀,突出表現了鄂爾多斯文化的宮廷貴族性質。對庶民來說盡量從簡的過程,貴族則是讓每個過程都像正式婚禮,不僅有美酒饈斯的款待,而且還要誦唱表達美好祝愿的祝頌辭。派薩達克隊伍娶親,沿襲古代游牧民族的搶婚習俗,也是婚禮中重要的前序,極具民族特色。女方婚禮階段包括求名問庚照日克③習俗、出嫁女之保克陶拉呼④儀式、送親習俗;女方婚禮開始階段同南方派來的薩達克隊伍舉行了許多有趣的儀式,其中最有趣也是女方婚禮最高潮部分就是求名問庚照日克習俗。這一儀式是在男方婚晉和女方四位嫂子及女方婚晉的唇槍舌劍中進行的,直到嫂嫂們道出姑娘的名字和生辰。其中,他們的對話樸實且有趣,引得賓客陣陣歡笑。隨后,女方婚禮的禮儀都表現由女方來完成將生養大的親生閨女嫁到別人家的義務和過程。男女合宴階段包括合宴開幕儀式、祭奠官印⑤儀式、擺過夜饈斯⑥等儀式;蒙古族婚禮不同于傳統的漢族婚禮,蒙古族不僅有男女雙方單獨的婚禮,還包括合宴,女方送親隊伍很龐大,還包括女方的父母。這個階段有許多豐富的習俗,體現了鄂爾多斯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語言、音樂、舞蹈、飲食、服飾和禮儀。新人頭夜及婚禮閉幕儀式包括新人祭灶儀式、白馬公宴儀式⑦、賀拜宴、祝頌托羅克氈⑧儀式;回門儀式等。這一階段表現了父母及賓客對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也同時進入了婚禮的結尾階段。在為新人舉行新人頭夜儀式時,新人為了得到天神的保佑,首先要祭祀灶神達到凈宅的目的。然后進入高潮“白馬公宴”,蒙古族認為動物同人一樣具有靈魂,就準備了白色的公馬和白色的騾馬拴在新人房外,并通過兩段白色綢緞將兩只馬聯起,綢緞的端頭壓在新人枕頭下。他們選擇蒙古人最重視的牲畜作為象征,無不體現著蒙古人民對自然的尊重崇拜。鄂爾多斯婚禮雖然儀式復雜,但當你身在其中,不但感受到蒙古族的豪放和熱情,同時你會被多樣的草原文化的魅力吸引。
二、生態意識的呈現
從農耕、漁獵,再到游牧,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草原游牧文化逐步形成。蒙古族傳統文化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就是蒙古族人民與自然不斷互動的過程,所以對待自然的態度從古至今都不曾改變。雖然蒙古族的生態意識最終沒有形成完整而系統的哲學觀,但蒙古族的生態意識從來就是維系人們生存與發展的紐帶,當然鄂爾多斯婚禮也不例外。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
鄂爾多斯蒙古族的生態意識形成于人們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自然觀中,這種自然觀是其生存的環境決定的。長期以來,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在游牧和畜牧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深入認識了草原生態系統的特點和規律,于是便形成了禁止“掠奪”式的生產經營方式,而是以草原生態環境的調節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從當時的生態的實際情況出發,有效調節草、畜、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最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最大化。鄂爾多斯婚禮將這種自然觀突出表現在蒙古族對待與他們共生的萬物的態度中。婚姻是人類社會再生產前序,鄂爾多斯蒙古族認為婚姻是調節人與自然的關系的重要過程,所以給予足夠的重視。婚禮常常盛大地舉行三天三夜,親戚、朋友、鄰居都要來參加。尤其在部落時代,婚禮就是整個部落的大事,要經過更加繁瑣復雜的儀式。牲畜既是蒙古族的生產資料,又是生活資料,在草原生態環境下,沒有什么可以代替。在婚禮中,這種生態意識主要表現在飲食上。飲食通常承擔著兩種職責,一是它的美味要“籠絡”人心,二是它要作為祭祀品的重要作用。婚禮的飲食有紅食和白食兩種。紅食,即肉食,是由牛羊肉為原料做成的食物,包括羊背子、手抓羊肉、烤全羊等。白食,即奶食,包括酥油、酸奶、奶酪、奶皮等。蒙古族在吃東西前都要舉行儀式祭拜天地,蒙古語稱作薩楚里。在婚禮中,總會有婚晉操刀分解饈斯,在賓客享用美味佳肴之前,都象征性地將德吉向天地進獻。還有在新人蒙古包祭灶儀式中,新娘將事先準備的綿羊胸脯投入灶火中,行叩拜里。因此不管在人們的生態倫理中,還是制度化的法則中,人們都保持著與牲畜的平等關系。同時五畜本身就具有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所以蒙古族認為這些從草原上產出的潔凈之物神一定也會喜歡。尤其對于蒙古族這樣具有法治傳統的文明民族,為進一步強化人們的生態自覺意識,他們通過習慣法和成文法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保護環境。主要體現在《大札撒》《大元統制》《經世大典》《元章典》《阿拉坦汗法典》《衛拉特法典》《喀爾喀吉如姆》《阿拉善蒙古律則》等法律上。[1]
(二)人與神的關系
鄂爾多斯婚禮源于古老的蒙古族婚禮,完全形成于元朝時期。在鄂爾多斯婚禮中,蒙古族對自然系統的態度主要源于他們古老的宗教——薩滿教,也是從人和神的關系中看到蒙古族對自然的態度。薩滿教的自然崇拜,往往將人類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認為人類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賜予的。尤其在漁獵時期,蒙古族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對自然呈現無限感激和敬畏之心。具有濃郁蒙古族特色的“天人合一”觀念,認為大自然就是天地父母,甚至將他們神化成偶像。所以,蒙古學者馬桂英提出:“天父賦予人以生命,地母則賦予人以形體。在生物圈共同體中,人與自然間的關系猶如嬰兒與父母的關系,離開了父母的呵護,嬰兒一天也無法生存。父母呵護孩子,孩子也應關愛父母。”[2]到了13世紀天父地母上升到了長生天,認為長生天是天神地位中最高的,自然界和人類都以長生天的意志為轉移。在婚禮中,蒙古族人民將天人合一的思想落實為崇拜習俗。人們直接的崇拜天地的儀式就有很多,除了之前提到的薩楚里外,人們都會請溝通天地的薩滿來選定大吉的日子,由此象征著得到了神的肯定和護佑。還有,在送親隊伍離開后母親要跪拜天地,保佑送親隊伍順利抵達,女兒可以得到幸福。鄂爾多斯蒙古族家家都建有蘇力德,它是鄂爾多斯特有的,立于門前的祭壇。它也是鄂爾多斯人精神的象征,是吉祥和興旺的象征,也是家庭的保護神,集中體現著蒙古族古老的原始信仰,突出表現了以五色旗幡為代表的游牧民族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心靈和祝愿。蒙古族認為天神可以賦予人類和萬物靈魂,由此產生萬物有靈的觀念。所以在婚禮中很多儀式都是來歌頌每一個對生活有益的物。在派扎薩克隊伍的儀式上,不僅有兩位婚晉對貴族新郎唱祝頌辭,施彌利亞禮,還要給新郎所背的弓箭和所騎的公馬祝頌并行彌利亞禮。蒙古族對于火的崇拜,表明他們相信天神賜予火很大的力量,火可以幫助人們消除災難。在鄂爾多斯婚禮中對火神的崇拜表現在多種儀式中。在新媳婦登門習俗中,在娶親和送親隊伍快要到來之前,在院落外兩三百米有兩堆干柴,隊伍抵達時燃起,舉行希利格火儀式,這是一種火洗儀式。在大火燃燒時,女方一位有經驗的嫂嫂將新娘乘騎的韁繩末端挽成一個環從兩堆火中間扔過去,新郎則繞過火堆用黃竹馬棒挑起新娘的韁繩,然后親手牽著新娘從希利格火中穿過。在新媳婦拜堂的儀式中,也要拜火神。當婚晉吟誦圣火頌詞時,新媳婦開始拜火神,向著火撐里的火行三拜九叩之禮,并得到婆婆的賞賜。還有通過灶火來祭拜火神的禮儀,例如新人蒙古包祭灶儀式和扎薩克隊到來時對女方煮婚宴的大綿羊饈斯的鍋臺和鍋灶吟誦頌詞。人們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次儀式強化了蒙古族的生態意識,使之逐漸走向生態自覺。
三、生態意識的保存
推動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主要體現在合理開發利用了草原資源,發展了游牧畜牧業。鄂爾多斯蒙古族民族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時,牧民認識到人與萬物都出于天地,所以人與萬物都是平等的,人也不再是自然的中心。尤其在古代,蒙古族的樸素思想充斥著人與自然是平等的的思想。由此在生產生活中,只有處理好自然、人、畜三者之間的關系,草原生態環境與蒙古族的生存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才能平衡。在鄂爾多斯婚禮的復雜儀式中,我們可以看到婚晉一次又一次祭拜天神地母,高吟頌詞贊美自然給予人們的恩賜。這些祭拜活動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人們草原生態系統是蒙古族賴以生存的資本,只有合理開發利用草原才能維持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人們積極將人與自然平等落實到生產生活中,集中體現著蒙古族主動“迎合”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3]生活中鄂爾多斯高原上的蒙古族主動“迎合”自然,選擇游牧經濟。游牧最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生態規律,是生態化的生產方式。五畜作為游牧經濟的主要產品,既是生產資料,也是生活資料,使得游牧經濟運轉為循環經濟。在婚禮的各種祭祀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在看待人與神的關系中,人們崇尚自然神。蒙古族最初的精神世界中就形成了生態意識,這都源于古老的薩滿教。他們認為天神可以主宰世間萬物,并賦予萬物靈魂,操控著人類及萬物,做什么都受到天神的護佑。在鄂爾多斯婚禮中最突出的意識就是薩楚里。同時為了得到天神護佑,當女兒揮淚告別父母家鄉時,母親也祭拜天地保佑女兒及送親隊伍一路順利。
經濟和文化的互動中,經濟發展逐漸促進文化的保存發展。當前的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中,畜牧業經濟仍然占很大比例,并且不斷地融入市場經濟,趨于精細化。同時,畜牧業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載體,發展畜牧業成為蒙古族的美好訴求。發展畜牧業有利于蒙古族以及與其為鄰的其他民族保存游牧文化,尤其其中的生態意識。畜牧業的發展使得人們在生產實踐中再次建立和強化生態意識,生態意識反過來又會促進畜牧業持續發展。雖然蒙古族發展畜牧業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只有持續的發展才能掌握生態規律,最終才能平衡人畜與草原的關系。由此反映出,即使是在人們極力追求經濟發展的今天,人與自然的關系依然本能維持。
隨著民族認同的不斷強化,各民族都極力保護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自北元時期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鄂爾多斯地區,就不斷擴散影響,使得鄂爾多斯蒙古族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都融入了藏傳佛教的因素。同時伴隨著蒙古族其他傳統信仰的削弱,尤其是薩滿教。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政治、經濟和宗教改革的實現,使得曾經繁榮興盛的藏傳佛教逐漸式微,由此也使得蒙古族傳統信仰回歸。隨后,祭敖包、祭天、祭火等信仰活動不斷開展,深受蒙古人民的歡迎。同時在政策的推動下,這些信仰活動成為了經濟發展的動力,并且促進文化有效保護。最重要的是,這些信仰活動都包含著深刻的生態觀,是蒙古民族對其生態觀的實踐,最終實現人畜興旺的美好夙愿。
注釋:
①八白室: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的靈堂,即今日之成吉思汗陵。
②薩達克隊:薩達克,原意為箭囊、箭筒。蒙古人古時有搶親的習俗,需要荷弓背箭武力娶親,稱作薩達克隊。
③照日克:獻辭之古時稱謂。
④保克陶拉呼:蒙古語,指姑娘出嫁的儀式。
⑤祭奠官印:指在管轄旗札薩克諾彥的婚禮上務必要舉行的儀式,且將成為可汗和諾彥婚禮的高潮,分開印儀式、獻整牛哈圖儀式、敬獻托勒饈斯三步進行。
⑥饈斯:蒙古語,用以招待貴賓的整羊做成的珍饈。
⑦白公馬宴儀式:是男方婚禮中的高潮儀式。屆時,兩位新人坐上正位,雙方的嫂嫂和女親家坐右側,隨從坐左側,然后婚晉吟誦頌詞,誦畢,對白公馬、白騾馬、新人蒙古包及新人施彌利亞禮。
⑧托羅克氈:對蒙古氈的尊稱。
參考文獻:
[1]劉高,孫兆文,陶克套.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53.
[2]馬桂英.試析蒙古草原文化中的生態哲學思想[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7(8):20.
[3]劉高,孫兆文.陶克套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20.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