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
摘要: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論述了人類主觀能動性活動的歷史性綜合范疇。目前,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研究了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交往異化、交往方式、交往形態等,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內涵,拓展了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空間。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統梳理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現狀,并進行相關評論,提煉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成果,總結研究不足,深化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認識。
關鍵詞:馬克思 社會交往 社會關系 人 歷史唯物主義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208-02
一、社會交往的兩種概念范疇
社會交往是從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中提煉出來,從動態的角度對社會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的一個基本的概念。馬克思的社會交往指人們在生產及其他各種社會活動中所產生的某種相互間的交流互動等[1],他在某種意義上運用社會交往的概念進一步深化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在西方社會學理論中,社會互動就是人們的社會行動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一個概念,同時也要闡釋人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意義與機理。因而,西方社會學家往往從微觀視角運用社會相互作用的這樣一個概念范疇,而馬克思則是從動態分析的視角對交往這一社會現象的動態研究。
二、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研究現狀
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體,一直以來,吸引國內外許多專家的研究興趣,基于不同視角的研究方式不同,近幾年來,許多國家都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進行了相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績,進而為我們系統梳理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與借鑒。
(1)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對于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相關研究,時間相對而言比較早、研究成果相對而言比較豐富。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從社會學的宏觀視角出發研究人作為社會人的社會行為,首次闡述“理解”的概念,從“理解”的角度研究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而提出理解社會行動主觀的意義,并且對過程和結果給予相應合理性解釋[2],他認為,人們的社會行為存在某種“內在可理解性”。
澳大利亞籍美國行為科學家梅奧通過著名的“霍桑實驗”,認為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3],進而提煉出著名的行為科學理論。行為科學雖然是對人的行為活動、人際關系等的研究,但它是管理理論的組成部分,著力點是通過對人的心理活動的研究,進而掌握人們行為的一些規律,是對馬克思交往理論的豐富和廣義視角的延伸。
尤爾根·哈貝馬斯通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在《交往行為理論》的著作中,認為人的某些交往行為是基于一些以語言為媒介人際活動[4],把“社會”分為“生活世界”和“制度”兩個組成部分。他把生活世定義為一種行為規范的特殊的綜合表現,包括經驗、準則、傳統等在內。而“制度”則是從生活世界獨立出來的一種分支,即行為調節體制,如政治、經濟、文化體制等。同時通過研究提出了交往的三個有效性要求,即“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這種要求集中體現在語言交往方面。然而由于理性日益成為一種工具、一種手段,因而“制度”便開始漸漸走向獨立,并有機地限制著理性的結構,導致資本主義制度的“合法性”日益消失。
1958年,社會學家舒茨(W.Schutz)通過研究創立了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他認為個體在人際交往的行動中,存在三種基本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與情感需要。[5]同時提出群體整合的一個原則——即群體形成的過程依次是包容—控制—情感,群體分解的原則卻恰恰相反,過程是感情不和—難以包容—最后失控—群體分解。196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Milgram)通過研究從傳播學的角度建立了“六度分離”理論。[6]他認為在人際互動的過程中,任意兩個陌生的人只需要通過“親友的親友”就能建立彼此之間相互的聯系,從陌生到不陌生,這一過程最多需要通過五個親友就能建立起來。
(2)國內研究現狀。國內對于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層面:第一,通過對馬克思原著的發掘,考察馬克思交往理論的創立、發展、繁榮等各個階段[7],進而科學系統地闡述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范疇。第二,通過縱向和橫向比較,運用馬克思交往理論審視了當代全球化的本質、特征、物質動因、現狀及趨勢,彰顯馬克思交往理論在當代全球化過程中仍然是把握當代全球化的重要的哲學理念。第三,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以及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研究馬克思交往理論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指導意義,我國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在所有制形式、分配體制機制、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管理模式以及社會結構等交往形式上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新矛盾等,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基礎。
安世遨在《對話:馬克思交往理論的時代化路徑》指出馬克思交往理論從宏觀總體層面闡述了交往與生產發展、社會演進及人的發展之間的互動生成關系。通過研究交往與生產、社會、人的發展,提煉出對話理論的內涵、意義、特性,它能夠促進交往進一步具體化實現,再者經過“對話”的脈絡,馬克思主義社會交往理論不斷發展。
李棟材,張禹東在《交往的普遍性蔓延:世界歷史的發端——馬克思交往理論剖析》中指出交往具有普遍性,認為其是實踐主體—人的一種基本屬性,即交往行為也適應于具體社會。然而馬克思主義社會交往理論認為交往是實踐主體基于某種生產實踐所進行的一種社會行為,進而提煉出“世界交往”的概念并且進行了深入的論述。
三、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研究評論
國外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起步早,研究成果豐富。通過不同的研究角度,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一系列豐富的研究成果,馬克斯·韋伯從社會學角度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進行闡釋,梅奧教授從管理組織的視角入手研究組織行為與人際關系,舒茨和米爾格倫從心理學角度展開對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提出許多新的解釋成果,是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深化和發展。同時西方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也有否定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徹底理解馬克思是基于實踐的基礎上來研究交往問題,是唯物主義的,也正是由于這一點,西方多數學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主義的誤區。
我國許多專家學者從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發展來源、主要內容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意義角度進行闡釋,既是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系統性研究,同時也突出了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時代性。但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當前學術界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相關研究比較零散且尚無學者以論著形式進行系統的闡述;(2)當前對于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缺乏面對現實問題解決路徑的詳細研究;(3)當前國內學者對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研究大多采用文獻資料研究方法,方法較單一,缺少聯系實際的方法;(4)整體性研究視角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研究視域的單一化。
參考文獻:
[1]王維.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探析[D].大連理工大學,2009.
[2]徐道穩.“理解”及其運用:韋伯個體主義方法論解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6(30):49-51.
[3]尚子玉.梅奧與霍桑實驗[J].經營與管理,1992,3(31):30-31.
[4]張云紅.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09.
[5]魯瑤瑤,郭曉蓓.關于人類需要理論的分析和研究[J].科技展望,2015,7(30):263
[6]朱亞麗.“六度分離”假說的信息學意義[J].圖書情報工作,2005,6(18):59-60.
[7]范寶舟.論馬克思交往理論及其當代意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