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憲薇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宏偉目標,并于今年1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進行了進一步的全面部署。會計信息,作為反映經濟狀況的最直接指標,卻因為其公信力的下降,而逐漸成為了我國經濟體系現代化的發展瓶頸。本文詳細探討了會計公信力下降的負面效應,并分析其產生原因。
關鍵詞:會計信息公信力;交易成本;經濟體系現代化
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目標任務,主要包括“6大體系”和“1個體制”,要求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價格反應靈活的新格局。其中會計信息,作為反映經濟狀況的最直接指標,因為其公信力的下降,而逐漸成為了我國經濟體系現代化的發展瓶頸。本文將詳細探討會計信息下降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負面效應和形成原因。
一、我國會計信息公信力含義及現狀
會計信息是將各種經濟業務以貨幣為計量單位,經過確認、計量、報賬等一系列程序,通過財務報表、財務報告附注等形式向股東、債權人、其他利益相關者揭示單位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主要包括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可理解性、實質重于形式、謹慎性、重要性和及時性。
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公信力呈現下降的態勢,主要體現在:
(一)會計信息本身存在不確定性,無法與真實經濟業務保持一致
會計信息與真實業務的不一致,主要體現在出現經濟糾紛時,會計信息無法提供充分的輔助證明作用。一方面,會計信息無法準確的反映經濟糾紛中的損失;另一方面,會計信息也不能在訴訟過程中提供足夠的訴訟支持。法律界人員對會計信息的公信力產生動搖。
(二)會計舞弊多,資本市場秩序混亂
股票市場方面,企業在IPO上市等資本融資方面普遍采用虛假財務信息包裝,欺騙投資者等行為,公證、會計、審計、律師等中介服務業丑聞不斷。債務市場方面,企業抽逃資金、b2b經濟欺詐、惡性逃脫債務的情況十分嚴重。惡性事件不僅為國家和個人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更帶來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利益相關者不再充分的信賴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的公信力遭到質疑。
二、會計信息公信力下降的負面效應
會計信息公信力下降導致的最大弊端,是大幅增加交易成本,降低市場效率。
交易成本是由制度學派提出的經濟學概念。指的是一種制度成本,是人們達成交易所需要發生的成本,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直接的運輸成本,即商品交易時將商品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發生的成本;二是由于一些個人奉行投機機會主義,想通過尋租等方式獲取比其他人更大的經濟利益,而采取欺騙、包裝美化等行為發生的經濟成本;三是人們為了在進行交易時掌握充分可靠的信息,而進行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而發生的時間成本、貨幣成本。第一類成本由社會的科技水平、物流水平等技術水平而決定,是交易需要發生的必要成本。第二、第三類成本與制度有關(不僅包括經濟制度、還包括政治制度),制度設計決定了商品交易的尋租機會和尋租成本、決定了信息的透明程度和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了信息成本。
根據制度學派的經濟學理論,過高的交易成本會降低市場的交易效率。市場會發生很多短期化的行為,阻礙了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提升,降低了市場的交易效率。在現代經濟中,交易成本是經濟成本中的組成部分,在交易成本較低的市場環境中,交易規模會成倍的增長和擴大,特別是在商品貨幣高度關聯的經濟體系中,市場交易具有擴張性的基本特征,良好的交易環境可降低交易成本,擴大社會需求,促進經濟發展。
而目前我國會計信息公信力的下降,導致主體面臨更大的尋租動機、尋租壓力,也必然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取其他信息,從而在整個經濟市場形成了更大的交易成本。會計信息公信力的下降,嚴重扭曲了市場信號以及價值判斷,擾亂了市場秩序以及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三、會計信息公信力下降的深層原因
導致會計信息公信力下降的原因,本文歸為三類,一類是會計準則本身的設計缺陷,導致在確認計量時必然存在一些估計和職業判斷,從而與真實經濟業務存在一些出入;第二類是我國行政制度方面的不足,政府職能不夠明確,在實踐中干擾經濟主體的會計計量,導致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第三類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的不足,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經濟體系,沒有第三方機構足夠的監督和評價,導致會計主體在記錄時存在舞弊等現象。
(一)會計制度缺陷,使會計計量具有不確定性
1.會計理論的缺陷。會計本身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而藝術與科學必然存在矛盾與沖突,導致會計計量存在脫離客觀事實的情況。其中藝術性,指的是會計目的是反映經濟活動,判斷經濟實質,確認經濟現狀;科學性,指的是會計的計量需要以數字的形式、以精算的方法、利用嚴密的數學邏輯。通過科學來反映藝術,難免需要估計和主觀判斷,而這種估計也難免會在某種程度上脫離客觀事實,使得財務信息的公信力降低。
2.權責發生制的配比要求。權責發生制要求會計要將收入和成本配比在一起進行確認計量,也就是說在收入費用發生的時候,會計不一定進行確認,而會計在確認收入費用時,相應的業務不一定實際發生。這種時間上的人為更改,必然會帶有主觀判斷的色彩,受到主觀意識的影響,必然引起利益相關者對會計信息的質疑。
3.會計準則自身的不完善。會計的職責是根據會計制度記錄反映經濟活動。而目前全球化的發展、互聯網等新興經濟業務的興起,使得經濟活動錯綜復雜、靈活多變。我國目前的經濟現狀處于轉軌時期,很多制度規定并不完善。一方面是因為在制定會計準則時需要平衡很多因素,在平衡各方利益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的規定;另一方面是因為新舊制度交替,在銜接和轉換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與實際情況偏離的情況,導致會計信息公信力的下降。
(二)政府保護主義盛行,干預會計主體計量
會計主體的會計行為除了自己的會計選擇外,還受其所在的政府干預。政府對會計主體干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
1.政府追求經濟業績。政府為了追求當地的GDP等經濟指標,一方面會明里暗里對一些會計主體予以保護,對會計主體一些舞弊或粉飾報表的行為視而不見;另一方面會在企業業績下滑時,主動要求企業修改財務數據。從而造成政府財務的一種虛假繁榮,擾亂了市場秩序,使得公眾對會計信息的公信力產生質疑。
2.國有企業產權不明晰。由于我國經濟的特殊性,部分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不明晰,利益主體不明確,所有者經營者的身份界定不清、責任歸屬不明,政府與國有企業存在利益相關,導致經營者會做出很多短期行為,片面追求短期利益,降低了公眾對會計信息的信任度。
(三)市場發育不完善,沒有形成健全的市場環境
我國目前仍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場體制。沒有健全的監督和評價機制,沒有形成健康穩定的經濟環境。
一方面,我國信息共享市場的發育嚴重滯后,信息傳播方式單一落后,信息傳播速度不及時,會計舞弊等行為不能在事前得以及時控制,在事后也無法及時傳遞給相關部門,不軌行為不能得到及時遏制與懲罰,為投機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沒有建立起完整而科學的評價體系,沒有一個獨立的監管機構、第三方評級機構,會計信息的公信力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結語
會計信息公信力是現代經濟的基礎,隨著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會計信息公信力下降所導致的交易成本上升將成為我國經濟體系現代化的進程中的瓶頸。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每一個經濟問題都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氣去正視和解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市場經濟必然是法治經濟”、“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破除市場壁壘和地方保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各級政府必須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要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
實現我國經濟體系的現代化,首先要保證立法,權責明晰有法可依;其次要轉變政府職能,政府扮演宏觀調控的職能而不應干預經濟主體的微觀業務。另外,各方主體還應努力搭建客觀公正的第三方評價監督體系,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重新樹立會計信息的公信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實現我國經濟體系現代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