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9日,在經過了18名評委長達1個月時間的認真評選之后,面向全國文壇的2018年度收獲文學排行榜,終于在安徽蚌埠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包括長篇小說、非虛構文學、中篇小說以及短篇小說4種文學文體在內的共計40部文學作品榮登榜單。
仔細打量這40部文學作品,就不難發現,從題材的層面上說,其中既包含有現實題材,也包含有歷史題材,既包含有城市題材,也包含有鄉村題材;從創作方法的角度來說,既有現實主義的書寫,也有現代主義的表達。可謂林林總總、包羅萬象。但是,通觀這些相對來說思想藝術完成度要高得多的文學作品,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問題,恐怕就是這些從事著不同文學文體創作的作家,都有著對生活與人性相對深入通透的理解與認識。倘若缺失了這一點,這些作品思想藝術的成功,就是無法想象的一件事情。
榮登長篇小說榜首的李洱那部字數多達七八十萬字的《應物兄》,可以說是一部被作家醞釀打磨了好多年、絕對稱得上是“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優秀作品。為了這部長篇小說的寫作,李洱前前后后耗費了整整13個年頭。如此一個漫長的構思寫作過程,正是李洱對他所表現的數十年知識分子生活及其復雜的精神世界,進行悉心觀察與揣摩的一個過程。唯其如此,這部作品才能夠如評委黃德海所說:“作者自覺啟動了對歷史和知識的合理想象,并在變形之后妥帖地賦予每個人物,繪制出一幅既深植傳統又新鮮靈動的知識分子群像,完成了對時代和時代精神的雙重塑形。”
精要點評
作家要想寫出真正優秀的、具有思想藝術原創性的文學作品來,恐怕都少不了對生活與人性的深入理解與認識。這份由《收獲》攜手作家、評論家們共同呈現的年度榜單,或可視為一份跨越代際與經驗的對于文學的當前與未來的共見。這當中,是作為新中國成立之后第一份大型文學刊物,在度過甲子之歲后保持青春氣息的真誠努力,以文學折射出一個時代的多彩與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