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劉寒 于月龍
摘要:郭熙的《早春圖》直觀性描繪了北方早春山水樹石的細致變化,畫面中的主體松樹蘊含并寄托郭熙的高潔、向往真山水的情感,貫穿畫面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且將真山水人格化的比擬,人與自然高度融合;郭熙創作此畫深得朝堂上下喜愛,傳達王安石變法的成功即將來臨的美好期許。
關鍵詞:山水畫;郭熙;《早春圖》;圖像學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031-01
郭熙重視游歷,對真山水觀察體驗,注意不同角度、季節、氣候等條件所形成的變化,本文從圖像學三層次分析郭熙的《早春圖》,感受郭熙創作此畫的真實感受、文化內涵及深層意義。
一、《早春圖》畫面直觀式的解讀
《早春圖》運用遠近法構圖,描繪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的變化,山間霧氣浮動,陽光和煦,并穿插著行旅待渡等活動,整幅畫呈現出一種“集大成”的態勢。
畫面內容具體包括畫中巨大的主峰和分布四周的小山峰,以及山峰上的大小錯落的松樹:畫面底部有農夫和漁民,左下方出現一只狗在迎候歸家的主人,右邊高于婦女的位置上漁夫們滿載而歸并仰望著高山;畫面左側更高些的位置上兩個僧人沿著山路攀登一座側峰;畫面中部更高的位置有一位騎馬的官員,身邊還跟著兩名隨從,其中一個隨從手指向高山。墨色整體呈現出由前景的濃重到遠景的明快,松樹由前至后逐漸變小。
二、《早春圖》畫面主體的內涵解讀
首先,主體人物的數量是十三個,活動在樹木兩側的漁艇鄉民活動之中,人物的目光和運動的方向,呈現出從畫面的邊緣向內移動的趨勢,總體上卻朝向中間松樹。將人物的活動及賦予的思想為山石樹木服務,作為山水樹木的一個點綴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顛覆了人物較多應該作為主要表達對象的創作理念,可以稱之點景人物。十三個人物之間也貫穿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其次,畫面中的雙松作為畫面第一大主體,郭熙沿用松樹所具有的高潔品質,賦予個人的思想內涵,具有了超乎于客體存在之外的人格化的內涵。郭熙繪制此作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這一時期宋代文人雅士將松、竹、梅并稱歲寒三友。雙松連在一起象征一種祥瑞,作為國家強盛的吉兆,象征著統治者的美德足以一統海內,也可以視為兩位志同道合的君子,正是因為皇帝擁有良好的美德,君子才會不斷出現在世界,松樹遍布畫面,象征著君子分布在世界各處與皇帝的美德籠罩四方。比如吳石交在文章中提到這幅畫中的松樹具有人情化的傾向。
三、《早春圖》創作用意的解讀
郭熙繪制此作是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已屬晚年72歲,也是創作比較活躍的時期。
《早春圖》的創作不僅迎合了朝野中士大夫還有皇家人士的認可與欣賞,也是士大夫文人和王者的內心真實寫照,還有山水畫的功能,一定層面上擴大了郭熙此畫的社會影響力,以其自身的藝術性與教育性反作用于社會及其他文人畫家。
郭熙的畫在當時頗受宋神宗的喜愛,鄧椿《畫繼·雜說論近》中記載道:昔神宗好熙筆,一殿專背熙作。得此專寵也是史無前例的。《早春圖》作于熙寧五年(1072年),熙寧二年王安石便開始變法,熙寧五年郭熙創作了《早春圖》,此時王安石的變法正在進行中,宋神宗大力扶持變法,畫面的立意也正體現出作者居于畫院顯位,又有深厚文人修養的畫家在變革時代的激動和對復興國家的無限期盼,作品中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以此為支撐的。
《早春圖》當時用作廳堂的山水屏風,觀看它的人就是宋神宗,畫面主題也是宋神宗樂于看到的,這幅畫所表現的不僅是大自然的早春,也可以說是變法的早春,是大宋王朝的春之夢,主題上更加契合當時的社會期望——變法成功的美好期望。
另外郭熙把儒家倫理政治關系融入到自己畫學思想中,比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引用的古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早春圖》同樣起到宣傳教化思想的意圖,作畫之意重要的不是畫,而是畫中所載之道,郭熙對儒家的教化原則念念不忘。
四、結語
聯系當下繪畫理論的著述與分析,應該勇于運用新穎的分析方式方法,不要因為古畫分析過多就放棄,而是應與當時歷史背景結合會發現嶄新的一面,給予古畫以新的闡釋內容;在創作方面,堅持深入到真山水中,對真山水親身感悟并描繪,郭熙便是很好的范本,這種嚴謹的作畫方式是郭熙的人生涵養和認真對待藝術的體現,正是當下繪畫創作者應該吸取的態度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