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作品《谷·雨》作為曲阜師范大學原創作品之一,在比賽中獲得了可喜地成績。本文從作品《谷·雨》入手,與同校不同作品《大鼓小妞》及同時期不同作品《磨》,在情節刻畫、人物塑造等方面進行對比,從而探析當代民族民間舞蹈的創作。
關鍵詞:《谷·雨》;群舞;當代民族民間舞創作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072-02
2018年9月,在“山東省師范生技能大賽”上,筆者有幸觀摩了曲阜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原創的當代民間舞群舞劇目——《谷·雨》。“谷·雨”二字給我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關于節氣,是勞動人民生計的依賴。而劇目本身傳遞的,不僅僅是字面本體的意思,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像是一顆深深植根于古老農耕文化土壤的種子,在編導和演員們的精心培育之下茁壯成長,運用山東特有的鼓子秧歌和膠州秧歌為主要表現手法,使之開出了那朵譜寫齊魯大地犁牛之子,生生不息的絢麗之花。
一、根
鄧佑玲老師在《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一書中根據中國各民族緯度位置的差異將舞蹈審美模式分為三種類型。不同的類型因各自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理想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山東地處華東沿海,自古積淀了深厚的農耕文明,土地則是養育他們,給予他們一切的“母親”。常年的勞作,造就了他們堅韌不屈的品質,因此其動律風格優美而又有韌性。勤懇,堅韌的心理特征也就潛移默化的滲透到舞蹈當中。編導繼承并夸張了這一風格特點,將山東人民的勤懇、堅韌與勞作時拉犁的形態有機的結合,形成了山東地區審美性格的承接。
值得說明的是,群舞《谷·雨》在堅守民間舞屬性和風格的基礎上,不排斥現當代元素,或者說有意為之,將現代舞的編舞技法融入民間舞的元素中,給人們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享受。與之同時期,北京舞蹈學院田露教授編創的群舞《磨》相比,二者同是山東秧歌的體裁,同是回歸人本身,同是謳歌人的內涵品質,不同的是,后者是純民間舞蹈,而《谷·雨》非也。當然這與編導學習工作經歷是分不開的。《磨》的編導田露是北京舞蹈學院的教授,主要教授民間舞風格課,是純正的研究山東秧歌的教授;而《谷·—雨》的編導尹庚,山東四年的本科學習與后來浙江歌舞團的工作及其在大學任民間舞教師的的經歷,使他自身既接受過山東民間地域風格性舞蹈的訓練,又受到來自劉福洋舞團現當代舞蹈編創技法的熏陶,還有在民間舞課堂教學中的感悟。在這些條件的結合下,才成就了今天群舞《谷·雨》劇目的呈現。
一、化
在人物塑造方面,整部作品并無完全意義的人物形象設定,更多的是意象的折射與體現。演員們有時是一群勞作的男男女女,有時又是一幅映入眼簾的“畫卷”背景,虛實相襯,遠、近景交融,也更顯出整部作品的與眾不同。
編導從兩個方面完成了對人物及形象的塑造,首先是演員的選擇,整個群舞對演員選擇,打破了以往的選擇模式和標準,以“合適',作為最終目的,在這一點上,與群舞《磨》不謀而合。“條件好的,漂亮的不一定美,但美的事物一定漂亮,也許這些演員不是條件最修長的,但他們帶來的真實狀態和心靈上的美感正是整個作品需要的”田露老師這樣說。是的,群舞《谷·雨》表現的是一群勤勞堅韌的“犁牛之子”,這樣的選擇方式使整個舞蹈更貼近實際,體現了編導的用心。其次,為了讓演員們更好的融入并表達整個舞蹈的情感,編導常用語言進行啟發,有時也加入演員們舞到一定狀態,不由得做出的一些“編導”小片段,顯得整個舞蹈更加接近生活現實,讓人們一看就明白,也使節目少了些像《磨》一樣,在結束后留給人們遐想的空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整個舞蹈表達的太過直白,少了一絲“留香'之感。
在情節刻畫上,當下舞蹈創作更多在意的是舞美和服飾的華麗所達到強烈的視覺沖擊,視覺沖擊的效果達到了,但對于舞蹈本身來說也有點喧賓奪主的意味。而《谷·—雨》沒有過多的運用舞美去刻意營造漢民間風格。舞美、燈光都十分的簡潔,只是隨舞蹈起烘托作用,那么在沒有華麗布景和道具的情況下,編導又是如何將舞蹈的情節展現出來的呢?
首先是服飾,黑、棕黃色相間的色調,闊腿燈籠褲,及女孩頭上扎著發髻,宛如一個個活靈活現的質樸山東勞動人民的形象。
其次在劇目伊始,高低錯落的造型,一群青年,俯首環抱,眼睛注視著地面,不時幾名演員作出拉犁的動作,偶爾換幾人交替進行,不由得將人們關注的重點向編導的編創方向上引去,伴隨著音樂的漸進,遠景與近景跪臥的演員們先后此起彼伏的漸起,這一系列的“安排”給人以萬物復蘇之感,仿佛沉睡了一冬的萬物蘇醒過來,也已快到漸熱之時……于是,只是這簡單的一提,編導已巧妙的將人物,地點,初始時間以及事件交代的一清二楚。
第一部分:春之萬物蘇醒。
群舞描繪的勞作場景加上演員們不斷重復著整個舞蹈的主題動作:“拉犁”,整個勞作的場面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二部分:夏之天降甘霖。
“轟隆隆”的雷聲漸起,舞蹈進入第二部分——“夏”的階段。
“是雨,是雨……”勞作的青年男女們不由得伸出那副布滿老繭的雙手,去感受這雨水,去接受這上天給予他們的恩賜,而音樂也變的舒緩,從她們的表演中也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上天這份饋贈的感恩之情。
第三部分:秋之豐收碩果。
秋天悄悄來臨,享受了一夏的陽光雨露,大片的麥田翻滾著無垠的“金浪”。前景,辛勞的犁牛之子,望著這大片的金黃,喜悅之情無以言表;遠景,其妻望著自己的丈夫也露出了那深情而欣慰的微笑。轟轟烈烈的秋收開始了,看著自己辛勞一年得來的果實,每個人都干勁十足。音樂漸進高潮,把整個舞蹈也推向了高峰,演員們由聚攏迅速散開,歇斯底里的呼喊,舞動著豐收的喜悅。漸漸的,音樂減弱,一位男演員從隊伍中奔出,撲跪在自己“田問”,奮力的刨著黃土,又深情的捧起一杯伸向遠方,這一伸,不再是黃土,而是希望……
第四部分:冬之回望春夏秋。
尾聲,也就是舞蹈的最后一部分,舒緩而又深情的女聲的吟唱,秋去冬來,一年的勞作也接近尾聲,標志性拉犁的動作又一次再現,一人接著一人,蜿蜒曲折,生生不息……
三、果
“犁之子,力挽韁,大海潮涌,迎著朝陽,吾輩大任永擔當”這是一所大學的校歌,這所大學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是一所被漁村包圍的學校,雖然它地處偏僻,卻靠著自己的“勤奮和堅韌”,成為全國的考研名校,它就是作品創作的靈感來源一曲阜師范大學。
編導不只是為了編舞而編舞,他的創作來源和靈感都來自這座充滿儒香氣息的校園,整部作品是對這所大學的謳歌,更是對堅韌勤懇“犁牛之子”的贊歌。
與曲師大舞蹈系的第一部原創作品《大鼓小妞》相比,《大鼓小妞》創作來源是對學習我國非物質文化京韻大鼓的傳承,而《谷·雨》的傳承則上升到了精神的層。《谷·雨》與同期作品相同是因為它們都以腳下踩著的這片沃土為積淀,與其他作品不同的是,它打破了傳統民間舞的界限,緊跟時代步伐。就像校歌里唱的那樣,“我們會帶著我們的文化遺產,中國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吾輩大任永擔當”。
《谷·雨》在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并作為優秀劇目進行展演。在筆者看來,整個節目,或許動作還不夠豐富,編排還不成熟,卻飽含著曲師人的真情。相信,在接下來對整個劇目經過更加細致的打磨與完善后,群舞《谷·雨》會成為更加優秀的劇目。
靜待花艷!靜待果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