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
摘要:企業成長理論圍繞著對眾多影響因素的研究分析呈現出不斷深化的演進過程,將這些理論基于不同視角進行整理。將企業成長理論與新能源企業成長近況相聯系,企業自身及外部環境都需要繼續變革以實現新能源行業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企業成長 影響因素 新能源
一、企業成長理論演化綜述
(一)基于規模經濟
1.勞動分工理論。企業成長理論的思想淵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派的開創者Adam Smith,其在著作《國富論》中指出各種生產力的改善均起源于分工,揭示了分工與企業的形成及擴張之間的緊密關系,企業的分工程度與企業成長存在一定的正向關系。
2.新古典經濟理論。側重對技術與經濟組織的互動關系及其演進過程的研究,對廠商的生產、成本、利潤等問題給出的標準數學模型及嚴密的技術性推論。在研究模型中,企業的內部化差異被忽略,企業被視為一個生產函數及“黑箱”,企業成長是企業調整產量達到最優規模的過程,而且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沒有主動性余地。
3.交易成本理論。Coase提出用交易費用來解釋企業為什么存在及企業與市場的均衡,他認為在市場交易中存在相應的成本費用,當把這些交易納入企業內部時能夠利用節省的成本來擴大規模,同時也伴隨著管理費用的增加,當增加的費用與減少的費用相等時,企業就達到了最優化規模。之后,Williamson系統地推廣了科斯定理,他從資本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效率等方面來解釋定義交易費用,針對企業邊界和規模的范圍進行了界定,正式提出交易費用的概念,使得從交易成本角度來解釋企業成長得到了很大的進展。
(二)基于產業市場環境
1.產業組織理論的SCP框架。20世紀30年代哈佛學派提出了“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的分析范式,市場結構決定市場行為,再決定市場績效,不同的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的要求,從而市場結構特征各不相同,決定市場結構因素主要是市場集中程度、產品差別化程度和進入壁壘高低等要素。因此,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可以通過產業政策調整市場結構來實現。
2.以競爭優勢為核心的企業成長理論。Porter于1979年提出產業結構分析模型,主要分析了與企業成長相關的五種外部力量,依舊強調企業的成長動力來自于外部環境,企業的成長是兩方面作用的結果:一是所在產業的優勢;二是企業與其他外部力量對比后的相對的競爭優勢。
(三)基于組織管理
1.兩權分離視角。隨著企業管理方式的發展,企業中經營者與管理者的角色開始逐漸分離。1932年管理學家Berle和Means首次定義了“兩權分離”的概念,他們以美國200家大公司為研究對象,發現在在公司中普遍存在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現象,同時大公司主要是依靠發行新股來實現快速的成長。
2.組織結構制度變遷視角。chandler從歷史與宏觀角度描述大公司的發展歷程,為我們提供了現實的組織演變軌跡,隨著企業的成長規模擴大,在經營中確實出現“兩權分離”的現象,同時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也在變化。企業發展與內部管理制度演化相伴隨,企業制度變遷是促進企業成長的重要條件。之后Williamson進一步論述了企業成長過程中組織結構的演變,將公司的內部管理組織形態劃分為U型、H型和M型等不同結構,并解釋了不同組織結構的效率。選擇適宜的組織結構有利于達到企業的目標,進而實現企業的成長。
3.委托代理理論視角。隨著企業所有權與控制權的逐漸分離,學者們開始關注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的激勵問題,由此形成委托-代理機制,Jensen & William Meckling最早定義這種委托代理關系,是指鮮明或隱含的契約;Rubbinstein建立了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一個動態博弈模型。總之,都強調了協調好經營者與所有者及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可以為企業運行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從而促進企業成長。
4.企業家能力視角。隨著組織的發展變遷,企業家在管理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被重視,Marshall(1890)強調企業家過對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和配置的能力,Schumpeter(1912)將企業家的核心能力定位為“創新”,企業家能力對企業成長的影響研究取得豐富研究成果。
(四)基于企業內部要素
1.企業成長資源視角。Penrose(1959)被理論界普遍認為是企業成長理論的奠基人,不同于科斯把企業看作一個交易單位,彭羅斯夫人更偏向于把企業看作一個行政管理組織,是一系列的資源集合,從“資源”的角度來解釋企業成長,對其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分析,首次將“企業成長”作為分析對象,建立了“企業資源-企業能力-企業成長”的分析框架,揭示企業成長的內在動力,開啟從資源管理角度來研究企業成長問題的新思路。
2.企業成長核心能力視角。企業能力理論產生了關于資源與能力兩個分支,能力學派認為企業是能力的集合,能力決定了企業規模和邊界。Prahalad & Hamel于1990年提出企業核心能力理論,之后的研究中對核心能力也產生了不同界定,從多角度來定義解釋企業核心能力,但統一的是都認為核心能力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源泉,企業之間的能力差異是企業績效差異和能否持續成長發展的關鍵原因。
3.企業成長知識視角。演化經濟學用動態的思想來看待經濟發展過程,Nelson & Winter建立了完整的經濟變遷理論,他們用“慣例”來表示企業組織獨有的在演化過程中形成的生產性知識和能力,對未來的把握主要取決于企業的知識積累狀態。在動態的市場環境中,企業是根據過去經歷積累所形成的“慣例”來采取行動方案,決定著企業的成長模式與方向,用企業慣例與知識基礎的相互作用來解釋企業成長。企業的成長是在“慣例”的基礎之上,同時又依賴于對“慣例”的改變,如若慣例一直保持穩定則不會出現企業成長,因此,企業內部知識經驗對企業成長有關鍵作用。
4.企業成長創新視角。隨著對企業核心能力的研究及企業的實踐發展表現,創新在企業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斷被學者們所關注。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其不僅僅只把創新視為一個技術概念,還包括了產品、技術、資源配置、組織等多方面的創新,即對組織內部生產要素的再組合,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研究視角來分析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
(五)基于仿生學研究
仿生學的研究從生物學中的生命周期來類比思考企業成長問題,Mason Haire(1959)初次提出在企業發展研究中采用“生命周期”的視角;J. W. Gardner指出了企業生命周期的特殊性;從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學者們開始注重建立模型,Greiner(1972)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企業生命周期”的概念并提出企業成長的五階段,即創業、指導、授權、協調和合作,五階段前后相互影響,組織變革伴隨著企業成長的各個階段,這種演變不是自動的,而是一種求生的競賽。Ichak Adizes(1989)將企業比作人,把企業發展過程分為從孕育期到死亡期等十個階段。每個企業都處于特定成長階段,管理者的行為必須與所處的狀態相匹配。
二、企業成長理論演化對我國新能源企業的成長啟示
(一)規范政策管理,優化產業環境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新能源行業已經經歷了爆發式成長,形成環渤海、長三角、西南、西北等產業聚集區,但也無法忽視同時存在的盲目蜂擁跟風投資問題。因而,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不同的資源優勢,應加強具體性的科學規劃管理,改善地區發展不均衡態勢;推進動態監管,引導逐步淡化對補貼的依賴,為新能源企業營造更健康的行業競爭環境。
(二)聚焦技術創新,延長成長周期
我國新能源企業當前處于關鍵成長期,對新能源的供給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這需要更成熟的技術支撐。基于對企業成長因素的認識,企業內部資源知識是企業成長的原生力量,要注重人才引進、培養,加強研發能力,注重相關資源的協調配合,構建企業的成本、技術優勢,提升企業成長質量,真正打造成我國的國家名片,提高新能源產業競爭力。
(三)樹立變革思維,積極探索發展新模式
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技術等相關科技的長足發展為新能源行業經營發展模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積極與多種新技術進行結合,創新商業模式與產業發展模式,提高能源效率,實現智能管控。不僅僅把目光單純聚焦在基礎技術創新,從更廣闊的創新視角來為企業成長注入新動力。
(四)把握成長機遇,利用“一帶一路”機會“走出去”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為我國新能源企業“走出去”提供了絕佳機會,可以利用我國新能源技術與沿線新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開展能源合作,拓展國外市場及進行技術交流,形成發展新動力。
參考文獻:
[1]Berle A. Means G.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M]. London:Macmillan,1932:55-60.
[2]Jensen M C,Meckling W.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n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3]何婉茹、趙康.基于四個不同視角的企業成長理論綜述[J].企業研究,2013,(6):8.
[4]王勝利.企業成長理論演化及其現實啟示[J].商業經濟,2018(9):118-121.
[5]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M].郭武軍,呂陽,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
[6]王丹丹.新能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現代交際,2018(19):82-83.
[7]新能源產業的六大挑戰和八大趨勢[J].中國石化.2018(8):33-36.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