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華
通江縣緊抓“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政策機遇期,以決勝脫貧攻堅為統攬、推進村集體經濟“破零工程”為抓手,將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與建強基層組織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三定三轉三盤活”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條符合川東北貧困山區實際、群眾參與性強、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的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路。截至2018年底,全縣524個村的集體經濟全面“破零”,年經營性收入達10萬元以上的村23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突破1千萬元。
堅持確權先行,“三定”夯實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按照“確認資格定成員、確認家底定資產、確認股份定股權”的實施步驟,采用分步、分區、分類實施的工作方法,將農村集體各類產權分門別類確權到村、到組、到戶,實現了集體資源的固化。一是定成員,賦予成員合法權益。采取農戶自行申報、聯絡外出人員、審核申報成員、錄入管理系統、公示成員名單等“五步成員確認法”,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確認不漏戶、不漏人。二是定資產,夯實股權量化基礎。采取村集體資產摸底、測估、留影、臺賬、錄入、公示“六步清產核資法”,實現了村集體資產總量不少、權屬關系不變。三是定股權,推進資產科學量化。建立“通江縣農村集體資產綜合管理平臺”,采取設置、量化、錄入、公示、確認“五步股權設置法”,發放通江縣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證書18.18萬本,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占有集體資產資源份額公開公正,激發了村民參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熱情。
實施產權扶貧,“三轉”拓展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按照“股權量化、投資收益、保底分紅”的辦法,將財政扶貧資金和財政支農資金整合入股到龍頭企業,將農民手中資產量化入股到龍頭企業,推動“資源轉資產、資金轉股金、農民轉股民”,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不斷拓展、貧困戶穩定脫貧增收。一是通過“集體資源資產+企業資金”的模式實現資源轉資產。村集體經濟組織將村集體資源以合作、合股的模式入股投資公司,約定收益分成機制,投資公司將集體資源資產用于產業發展,實現村集體和投資方收益雙贏。二是通過“保底收益+動態調整”的機制實現資金轉股金。將村集體的財政支農資金、扶貧資金和公司投資資金入股專業合作社,協商確定分紅方式,明確投資公司以年利率8%基準保底分紅,實現了資金到股金的轉變。三是通過“631”收益分配協定實現農民轉股民。通過村民大會討論確定每股股價和股權配置方案,結合村集體組織成員結構和發展程度按需設置集體股和扶貧股,實現了農民到股民的轉變。
破解融資難題,“三盤活”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活力。創新“三個盤活”工作機制,加大農村集體資源配置力度,將資源優勢轉化為村集體經濟融資優勢、將生態優勢轉化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優勢。一是盤活資源。村集體經濟組織將山林、房產等集體資源的基本信息上傳到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實現了集體資源的盤活。2018年全縣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實施農村集體資源交易23筆,交易額達238萬元。二是盤活資產。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集體經營性資產凈額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形成農村集體資產股權,由縣農業擔保公司提供擔保將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抵押給銀行申請貸款,實現了集體資產的盤活。三是盤活資金。建立扶貧資金互助社和村級發展互助社,引導農戶“閑錢”集聚成整,鼓勵社員領辦村集體經濟實體,投產見效后按4:6比例分紅,讓入股群眾把村集體經濟實體當成自己的“企業”,推動村集體經濟煥發生機活力。(作者系中共通江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責編/陳賢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