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的頒布,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管理會計的重要性,本文通過制造企業成本會計的實際工作內容,探討了成本會計向管理會計的轉型之路。
關鍵詞:制造企業;成本會計;管理會計;轉型
財政部在2016年頒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 ,指引中提出,管理會計應嵌入單位相關領域、層次、環節,以業務流程為基礎,利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將財務和業務等有機融合,及時充分提供和利用相關信息,支持單位各層級根據戰略規劃做出決策,在這個背景下,以及隨著CMA、IMA等管理會計師協會陸續進入中國,以往重核算,輕分析,重記賬,輕業務的傳統工作模式,已經逐漸難以滿足現代化企業的需求,特別是在如今信息化發展越來越快,企業競爭日益激烈的微利時代,更需要管理會計為企業管理層提供精準的財務分析,讓公司更好的進行資源配置,降本增效。
一、管理會計的工作方向
(1)管理會計的工作目標之一就是為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一個企業經營的好壞直接取決于利潤的變化,由于企業的管理層不可能每天去深入到企業一線去了解公司的每個業務環節,也無法通過一線環節的業務操作來知曉公司是否經營的好壞,但由于隨著企業各項業務的發生都會帶來相應的現金流入與流出,進而體現為財務報表上的盈利與虧損,從而最終讓管理層了解公司的經營情況,所以,對于管理層來說,最簡單最快捷的了解一個公司經營好壞的途徑就是閱讀這個企業的財務報表以及經營分析報告,因此這就要求管理會計能夠提供出有價值的經營分析報告讓管理層及時了解當前企業的經營情況,進而做出相應的規劃和決策,規避企業經營風險,促進企業發展。
(2)管理會計的第二個工作目標就是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由于一份經營分析報告會涉及企業的收入、成本、費用、利潤、效率、績效考核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因此管理會計必須充分了解公司的各項業務,熟悉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為企業的經營管理出謀劃策,參與企業的規劃、決策、控制、評價,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二、成本會計的工作現狀
(1)以我國會計界目前的共識來看,現代成本會計的基本內容是: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成本檢查。
(2)目前大部分制造企業成本會計的工作內容包括以下方面:產品成本核算,存貨計價,存貨盤點,存貨報告,毛利計算,標準成本/計劃成本/目標成本的設置,實際成本與標準成本的差異分析等等。可以看出,當前大部分國內制造企業的成本會計工作,還是以成本核算為核心,即對企業生產經營中的耗費進行及時、準確的記錄、報告,但成本決策、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職能并未被充分發揮,而這些職能,恰恰也是管理會計需要具備的。而且實際上這些職能也是互為聯系,互為條件的,并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
(3)成本會計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需要與企業里的許多部門進行溝通和協作,相應的,也使得成本會計對公司的業務熟悉程度較高,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通過盤點和倉庫的溝通,了解存貨的交易流程,熟悉原材料的入庫、發料、半成品的周轉,產成品的入庫、發運等一系列操作以及對財務數據的影響。二是通過檢查實際投入和標準產出金額的差異,向工程部門了解BOM的編制,了解產品的構成,向生產部門了解產品的工藝,向采購部門了解原材料的定價策略等等。三是通過分析產品的毛利情況,向銷售部門了解各類產品的市場情況,了解國內外市場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等。四,是生產周期,安全庫存量的設定等。五是通過費用定額的管控,了解各部門費用的構成,費用的發生頻率、歷史趨勢。六是通過對產品成本的核算,了解成本的構成,了解對產品利潤的影響。
(4)以上這些成本會計的工作,都會成為成本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一大助力,因此成本會計將會是轉型成為管理會計的第一人選。
三、成本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所需要具備的條件
(1)如果說成本會計就像在前線打仗的士兵,管理會計則更像在帳中運籌帷幄的謀士,需要根據前線傳回的信息,加以判斷分析,為統帥的派兵布陣出謀劃策。因此,管理會計源于成本會計,然后又作用于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優化流程,提高成本核算的準確性和合理性,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作用。
(2)角色的轉換:需要從數據的提供者變為對數據的分析者和公司決策的支持者,以往成本會計只需定期提供相應的數據和報表,但對數據的增減變動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導致做出的數據和報表無法給管理層提供幫助,如果轉型為管理會計,則需要通過價差分析、量差分析、因素分析法等對數據的增減變動做出詳細的分析,探究差異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從而找出優點和發現問題,并督促業務部門對發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措施,并監督落實。
(3)工具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要做出真正有用的經營分析報告,則需要了解各類相關工具的應用,如SWOT,BOS矩陣,全面預算管理,平衡積分卡,各類成本管理的方法等等,掌握了這些方法,對于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4)融入業務: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業務,熟悉業務部門的流程以及操作,了解業務部門的成本動因,并對各種數據建立起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以此來判斷數據的合理性,這樣才能夠對業務部門的經營數據是否異常做出正確的判斷。如工資成本上升,我們需要了解企業的調薪政策,還需要了解地方政府的社保政策調整頻率,如果了解了這些,對于每年某個期間的工資上漲,就能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也有利于做出更準確的工資成本預測。又如國家在2018年將增值稅降低了1個點,對企業的直接影響就是從供應商處采購的物料的價格應該要降低,則需要督促采購部門跟供應商進行協商進行價格調整。
(5)發散思維:思維不能僅停留在提供及時、完整、真實的數據上,還需要對數據進行多維度的分析,看數據是否合理,是否反映了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例如一個企業的產值增長為10%,但工時增長率為20%,看似無關的兩個比率,實際上反映了企業可能生產了大量的半成品囤積在倉庫,這就需要進一步與生產、銷售、計劃共同討論是否產品的工藝需要改善,生產計劃的安排是否存在問題等等。
(6)開拓視野:視角不能僅局限在對毛利的核算上,還要延伸到對產品的盈利分析,對客戶、銷售渠道、市場區域的盈利分析,繼而發展到能夠目標成本進行控制,提出降低成本的策略,如某半成品是自制還是外購更好等等。
(7)自成體系:由于管理會計主要是服務于企業內部管理的,則不可避免的需要對根據財務會計準則編制的數據進行合理的處理,調整和刪除因會計方法不同所導致的差異,還原業務的本來面目,同時,還需要了解業務部門的訴求,設計出能夠把財務相關數據轉化為成更加適合管理層、業務部門理解的各類經營分析報表,這樣才能夠引導業務部
門對自身的經營狀況進行更好的管理。
綜上所述,管理會計主要是對企業的管理層提供信息,并將之作為企業各個業務部門進行決策的依據,更多的是強調事前規劃、事中控制、事后考核。而傳統的成本會計往往強調事后的監督和管理,逐漸難以適應當今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因此,成本會計需要利用本身的工作優勢,不斷提升自身能力,轉型為管理會計,才能更大實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管理會計基本指引(2016年6月財政部發布)
[2]樊建華.對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和管理會計內容整合的思考.納稅[J],2017.25
作者簡介:魏可,出生年月日,1982-7-27,性別,男,民族,漢,籍貫(具體到省市),江蘇省銅山縣,學歷,本科,職稱,中級,研究方向(或者從事什么工作),成本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