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萊認為,文學作品是對神話原型的復制模仿,屬于神話模式的置換變形。運用置換變形分析《伊甸之東》,對照作品與《圣經》中的人物與原型,增加對斯坦貝克作品中善惡主題的了解,揭示原型理論置換變形分析作品的局限性以及《伊甸之東》在該方面的創新性。
關鍵詞:原型理論 置換變形 亞伯與該隱
約翰?斯坦貝克于196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六位獲此獎項的美國作家。他從小深受《圣經》文化的熏陶,是一名具有強烈道德感的作家。《伊甸之東》創作于1952年,以《圣經》里“該隱與亞伯”為原型,講述了兩代人的故事。
原型是那些反復出現的或傳統的神話或隱喻,是構成人類整體文學經驗的一些最基本因素,體現人類集體的文學想象。弗萊認為西方文學史中所有的文學結構和敘事模式都屬于古老神話模式的置換變形。他提出原型是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意象”,[1]認為所有的人物均可找到其原型,進行“置換變形”。
《圣經》中“亞伯與該隱”的故事在《伊甸之東》的特斯卡家族連續兩代上演。在《圣經》中,該隱因嫉妒兄長亞伯的貢品受到耶和華的喜愛而產生嫉妒心理,繼而在田間殺死了亞伯,而后被耶和華驅逐、流放。在《伊甸之東》里,特斯卡家族一代中,查爾斯嫉妒父親塞勒斯對亞伯的偏愛,當妒忌逐年積壓成憤怒,查爾斯將亞當打翻在地,甚至起了與該隱同樣“弒兄”的動機。亞當作為“犧牲者”,本應從父親身上吸取教訓,以平等公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后代。然而,阿倫與迦爾卻并未受到父親亞當的公平對待。亞當同父親、耶和華一樣,偏愛其中一個,導致迦爾對阿倫產生同樣的嫉妒。在憤怒的驅使下,迦爾將單純的阿倫帶到兩個人的母親卡西的妓院。阿倫經受不住自己母親是個妓女這個事實的打擊,報名參軍,在戰爭中喪命。
在道德層面上對比《圣經》中“該隱與亞伯”與《伊甸之東》中的人物,塞勒斯、亞當與上帝一樣,缺乏“公正”,而公正被亞里士多德認為是道德之首。公正的缺乏會導致各種罪惡的產生,這也為兄弟反目成仇埋下禍根。亞當與亞伯一樣,都是無辜的受害者,他們身上缺乏“勇敢”這一品質,勇敢是維護道德的有力武器。被害者對于施虐者只是一味逃避,如同待宰魚肉般在砧板上任人宰割。亞當與查爾斯最終分隔兩地,直到查爾斯去世,兩個人也仍未生活在一起;阿倫離世,與兄弟陰陽兩隔。從表面上看,“弒兄”魔咒似乎籠罩在特斯卡家族中,無法打破。
通過置換變形理論分析《伊甸之東》中兄弟之間的仇殺行為,使得《伊甸之東》與《圣經》建立聯系,以“遠觀”方法進行研究,將小說主題、情節、結構要素放進整個文學體系進行考察,使得文學研究更具系統性,避免文學作品孤立存在。
斯坦貝克的這部道德主題小說如果單純以“亞當與該隱”為框架,整個體系便缺乏時代性與創新性。將原型的追溯及研究局限在神話領域,即所有的文化現象都能夠在神話中找到其專屬模式,反而使得其整體性、系統性的優點變成了一種固定不變的框架。它認為所有的作品都是在套用以往的故事架構,內容只是簡單的微調,這無法促進整體文學的向前發展。與此同時,這也間接否定了作者對于作品結構、人物、內容的獨特構造,否定了個體所具備的創造性和創新性。
斯坦貝克在作品中添加了老李等正面人物,通過重新詮釋《圣經》中“timshel”的意義,使得原型置換的局限性在《伊甸之東》中并不明顯。《圣經》中亞伯被親兄弟殺害,該隱被驅逐,而在《伊甸之東》中,撒母耳首次提出“timshel”,老李則對其進行細致研究、重新定義:從“你應該”到“你可以”。“timshel”使得人的自主性得以肯定,迦爾也因此有了改邪歸正的機會。通過進一步描述迦爾在報復阿倫后內心的愧疚感和自責感,表明迦爾內心存在著一片善良和純凈之處。阿布拉的出現讓迦爾明白,惡其實是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但她的堅強、樂觀的心態使她直面生活的坎坷,同時用一顆包容的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迦爾。加之老李的助力,迦爾最終獲得了父親亞當的原諒。這也正對應了斯坦貝克獨特的價值觀,他認為一個人并非非黑即白,也并非善惡分明。
參考文獻: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鄧安慶,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約翰?斯坦貝克.伊甸之東[M].王仲年,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3]諾斯羅普?弗萊.批評的剖析[M].陳慧,袁憲軍,吳偉仁,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姜瀾清,女,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