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英
【摘 要】目的: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婦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的影響。方法:納入2017.6月-2018.10月間在我院生產的105例產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為觀察組53例與對照組52例,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評價兩組產婦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率;護理質量評分。結果:觀察組53例產婦中自然分娩率50例(94.34%),高于對照組39例(75.00%),(=14.408,P<0.05);觀察組剖宮產率3例(5.66%),低于對照組13例(25.00%),(=14.408,P<0.05);觀察組產后出血率1例(1.89%),低于對照組6例(11.54%),(=7.433,P<0.05)。觀察組產婦對服務態度、健康指導、心理護理、護患溝通等護理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降低產后出血率,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綜合護理;分娩;產后出血;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8--01
產科護理工作重心是產婦與新生兒健康與生命安全,女性妊娠與分娩是特殊而漫長的階段,該階段內產婦生理與心理反應過程特殊,隨著產期的臨近產婦可能在多種因素影響下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自然分娩產程進展,誘發產后并發癥發生率,危及母嬰安全[1-2]。產后并發癥常見類型包括產后出血等,指分娩后24h內出血量超過500ml,大部分發生在產后2h,出血量較大情況下可能危及產婦生命[3]。文章納入2017.6月-2018.10月間在我院生產的105例產婦,分析綜合護理干預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7.6月-2018.10月間在我院生產的105例產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劃分為觀察組53例與對照組52例,觀察組:均為女性,年齡范圍在23-35歲,平均為(28.1±2.0)歲,孕周范圍在37-41周,平均為(39.1±1.0)周;對照組:均為女性,年齡范圍在22-36歲,平均為(28.6±1.9)歲,孕周范圍在37-40周,平均為(38.5±1.0)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觀察組:①產前護理:入院后責任護士主動向產婦進行自我介紹,安排舒適的待產環境,介紹院內環境、產房環境、管床醫生等,消除產婦陌生感;護士為產婦提供分娩知識宣教,鼓勵產婦提問,給予科學解答;囑咐家屬準備好各項產時、產后所需的物品,安撫產婦情緒。②產時護理:護士全程陪同產婦進入產房,評估產程進展,分產程給予針對性指導,護士囑咐產婦取自由體位,可借助輔助工具(分娩球等)幫助產婦活動,第一產程時指導產婦在宮縮間歇期放松休息,保存體力,宮縮時握住產婦的手,給予呼吸指導,護士采用語言與肢體撫觸安撫產婦,提供情感支持與語言激勵,幫助其建立自然分娩信心[4]。監測胎心變化與宮縮及宮口開大情況,胎先露與胎膜破否。第二產程時觀察產婦疼痛感受,為早期腹痛產婦提供下腹部按摩,適當力度按摩產婦腰部;宮縮過程中嚴密監測胎心音與宮縮頻率,指導產婦屏氣,正確使用腹壓。護士可采用簡單指令指導產婦保持有效呼吸,提高產婦注意力,觀察胎兒娩出情況,注意保護軟產道,減少非必要性會陰側切率。第三產程協助胎盤娩出,觀察胎盤、胎膜完整性,子宮收縮情況,產婦體征與軟產道表現,預防產后出血[5]。③產后護理:產后24h內需嚴密監測產婦生命體征,尤其是產后2h,觀察產婦子宮收縮與陰道流血情況,做好護理記錄與交接班制度,鼓勵產婦早期母嬰接觸,鼓勵母乳喂養,告知新生兒喂養注意事項,安撫產婦情緒,囑咐家屬陪伴產婦,改善不良情緒。
對照組:常規入院指導、分娩護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等。
1.3 觀察指標 科室自制護理質量評分表,觀察項目包括服務態度、健康指導、心理護理、護患溝通,評分標準:滿分100分,單項25分,得分較高表示護理質量高。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評估兩組產婦分娩方式與產后出血發生情況
觀察組產婦中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0.05。
2.2 評估兩組產婦對護理質量評分
觀察組產婦對護理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導致產后出血的病因較多,包括宮縮乏力、胎盤、軟產道裂傷等,病因可單獨存在亦可共同出現,出血后需快速糾正,評估出血量,早期搶救;為了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產后出血發生率、保證順利分娩,產科醫護人員需為產婦提供優質護理干預[6]。
文章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產婦中自然分娩率、對護理質量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護士為產婦提供產前健康指導,通過護患交流為產婦介紹分娩流程、為產婦解釋2種分娩方式各自存在的優劣勢,帶領產婦共同練習深呼吸運動、肌肉放松訓練、宮縮配合呼吸技巧等,提高產婦分娩信心,改善焦慮情緒。分娩過程中全程陪伴產婦,給予產婦情感支持與陪伴,安撫不良情緒,及時滿足產婦各項生活需求,降低其生理、心理不適感。同時產中密切觀察體征變化,不同產程中分別給予呼吸指導、肢體按摩等,促進產程進展,消除產婦產時孤獨感,增加護士工作中醫療職責透明度,提高產婦對護士信任感,提高護理質量[7]。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產婦自然分娩率,降低產后出血率,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周潔,何曉娟.適時綜合護理干預對產婦分娩質量及產后心理狀態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6,22(4):95-96.
房燕娜.產前綜合護理干預對初產婦分娩自我效能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71-74.
李冬敏,劉月萍.綜合護理促進產褥期產婦康復臨床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32(7):128-129.
尹明霞.綜合護理預防產婦產后出血的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5):110-110,115.
陳軍防.產前綜合護理對初產婦分娩應對方式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3):2483-2484.
王方.研究圍產期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孕產婦分娩情況的影響[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6):153-154.
李芬紅.圍產期綜合護理對孕產婦分娩產生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6):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