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英 趙延香 趙麗
【摘 要】目的:文章主要針對大量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機體凝血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嚴重創傷并對其進行大量輸血的患者60例,檢測其凝血功能指標,判斷大量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機體凝血功能造成的影響。結果::患者手術前后纖維蛋白原(FIB)、血漿凝血酶時間(TT)和血小板計數(PLT)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與術后1天、3天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凝血酶原時間(PT)與術后1天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有意義(P<0.05)。結論::大量輸血會影響嚴重創傷患者機體凝血功能,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因此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大量輸血時,應該合理評估輸血效果與指標,并采取措施消除大量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機體凝血功能的影響。
【關鍵詞】嚴重創傷;大量輸血;凝血功能;影響;對策
【中圖分類號】R2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8--01
引言
輸血是臨床上治療嚴重創傷的常用方式,但對于大量輸血對該病患者凝血功能的研究相對較少,研究為探討大量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凝血功能的影響,對收治的60例嚴重創傷患者進行了研究,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嚴重創傷并對其進行大量輸血的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8~75歲,平均57.2±9.3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32例,墜傷事故13例,爆炸傷7例,鈍器傷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輸血指征。排除在進行大量輸血前已使用抗凝藥物、存在凝血功能障礙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表示愿意配合。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及時予以患者糾正電解質紊亂、抗休克、吸氧等常規治療,同時建立2-3d靜脈通路,并采用乳酸鈉林格溶液(生產廠家:四平巨能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23075)維持血容量在適當范圍,同時對搶救休克患者行輸血治療,若患者輸血量明顯大于1000mL,則需行懸浮紅細胞及冰凍血漿輸注處理,控制血紅蛋白在90g/L左右;若輸血量達到100%,則需控制輸注的血小板在1.5u/kg左右,并控制冷沉淀輸注量在10U左右,同時控制中心靜脈壓力值在13cmH2O之內,然后將患者送至重癥監護室或病房,給予患者輸血治療;對照組以少量輸血治療,即輸血量小于本身血容量的1倍;觀察組則行大量輸血治療,即輸血量≥本身血容量的1.5倍;具體標準為患者12h內輸血量需≥本身總血量,且算時間內輸血量需超過血容量的1.5倍,8h內輸血全血容量血量,24h輸血量至6000-7000mL。
2 結果
術前纖維蛋白原(FIB)、血漿凝血酶時間(TT)和血小板計數(PLT)與術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與術后1天、3天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與術后5天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凝血酶原時間(PT)與術后1天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凝血酶原時間(PT)與術后3天、5天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嚴重創傷患者的出血量比較大,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生嚴重的影響。采用大量輸血的方式能夠有效解決患者的缺血問題,將血容量與血壓維持在正常范圍之內。但是大量輸血非常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加重患者病情。因此,要研究大量輸血對嚴重創傷患者凝血功能影響。大量出血患者入院后進行常規心電圖監測、血氧飽和度監測,開放靜脈通路;可以采用手術控制出血的方式進行局部加壓,或進行電凝止血;做好低溫預防,在大量快速輸液的過程中注意保暖,術中保持鋪巾干燥;最后,要防止感染,在術中嚴格清創,手術結束后立即對患者使用預防性抗生素,防止感染。大量輸血后患者的凝血功能狀態發生了一定變化,導致凝血功能狀態變化的原因有:大量出血后血小板計數減少,同時血小板功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大量輸血后組織間液會向血管內轉移,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稀釋的作用;大量輸血后組織損傷或一系列的炎癥會對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損傷。據報道稱,濃縮紅細胞在比較高的血細胞比容下能夠釋放血小板激活因子,從而加強凝血,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強血液的粘稠度。新鮮冰凍血漿十分有效地將新鮮血漿的成分保留,從而對凝血功能起到改善作用;冷沉淀能夠預防大量出血后的出血傾向。對嚴重創傷者大量輸血是臨床上的一種急救手段,屬于支持性的治療方法,可以解決過多的問題,保證患者血容量在正常范圍,對搶救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大量輸血的就治方法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挽救患者生命時,也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對患者的凝血功能帶來影響。在對患者輸血時,血液是在冷庫中儲存,溫度較低,致使凝血因子與血小板功能受到影響,造成凝血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會對紅細胞釋放氧的功能造成影響,從而引起患者酸中毒。患者在受到嚴重創傷后,體腔容易散熱,血容量的降低,會減慢細胞代謝速度,這些因素都會對患者的凝血功能帶來影響。有研究表明,如果機體溫度低于35℃,就會導致創傷后的出血癥狀無法控制,如果機體溫度在33℃以下,會降低凝血因子的活性,形成凝血病。因此,在對嚴重創傷患者進行大量輸血治療時,要關注的患者的體溫,給予一定的體溫恢復措施。只對患者補充凝血因子,不能起到作用,因為凝血因子在低溫下,會失去活性,沒有太大的幫助。如果機體溫度較低,血小板也會受到影響,降低其抗原能力及粘附能力,從而使患者凝血功能產生障礙。
綜上所述,在給予嚴重創傷患者大量輸血治療時必須要嚴密觀察患者情況,輔助體溫恢復,并且需明確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前進行有效預防,以防止凝血功能障礙,提高輸血效果。
參考文獻
劉業,唐曉峰,周曄,等.大量輸血對急性創傷患者凝血功能和纖溶系統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7,23(6):755-758.
紀雪紅.大量輸血患者及時檢測凝血四項與及時輸注血漿的意義[J].中國醫師雜志,2015,17(12):1894-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