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曦彤 陳文潔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到高校的教育問題,密切關注高校青年學生群體的發展,由此提出了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首先是要明確“中國特色”在高校建設中的概念,中國特色第一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第二是要堅持黨的領導、緊跟黨的步伐,學習黨最先進的思想、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其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要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要學習中國文化與中國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提出,明確了我國高校的發展方向,為青年學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中國特色;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青年學生
習近平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提出,也就是提出了要建設與國外高校不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高校,就是要將中國高校進行改革,加強中國特色相關方面的教育,使中國高校緊跟時代潮流,摒棄舊事物,融合新事物,從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為高校學生的學習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
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需要堅持“中國特色”
2014年習近平在23次全國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對會議的重要指標中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論斷,2016年在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進一步強調:“堅持走自己的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當今高校大多都以西方高校的教育模式為參照,為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必須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習近平說:“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的正確樹立是高校學生學習一切知識的基礎,也是其人生道路最基本的指向標。馬克思主義中包含的深刻道理,是學習一切事物的基礎,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能夠更加有利于高校學生了解黨的先進思想,了解習近平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不是說要完全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而是要將馬克思主義變成我們的“中國特色”,也就是說要與時代的發展與我們的需要相結合,開辟出新境界、開創出新的形態,為我們所用,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
以正確的政治方向為指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前提和基本保證。“中國特色”就是堅持黨的領導、緊跟黨的領導,時刻關注和學習黨提出的政策、方針、路線,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不可少的重點教育內容,所以高校要時刻保持跟黨的一致性,及時更新教育內容,做到與時俱進,為學生學習的實效性做好準備。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符合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同時也是在中國獨特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他的講話內涵深刻、內容全面,不僅涵蓋了當代許許多多的重大問題,同時也提出了解決之道,是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參照。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不僅為中國各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也有利于培養新一代人才對政治問題的敏感性,更加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考的能力,時刻在思想上保持先進性。
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要重視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而家庭教育則是孩子上的第一堂課。“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庭環境以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庭教育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司馬光小的時候與他的姐姐一起剝青核桃,剝了很久也沒有剝下來,于是司馬光的姐姐離開了。這時候,家里的仆人提了一壺熱水來,澆在青核桃上,很快便剝完離開了,司馬光的姐姐回來后問是何人所剝,司馬光見沒有旁人在側,說是自己所剝,他的父親突然出現呵斥他道:“明明不是你所剝,為何要說謊?做人要講究誠信!”。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都時刻以父親說的話提醒自己。司馬光父親的教導開啟了他人生中誠信的一部分,是他的啟蒙老師。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古時起就可見一斑,我們所熟知的“孟母三遷”、“陶母退魚”、“岳母刺字”等都展現了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良好的家風對于孩子的成長教育至關重要,所以要將家庭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在關愛孩子的過程中要堅持“愛之不以道,適之所害也。” 在關愛的過程中要有“道”,要把握好界限。孩子就像一粒剛剛出生的種子,那么良好的家風就是種子生長的土壤,只有培養好了種子,這顆種子才能茁壯且健康的成長,從家里這片土壤到達更廣闊的領域,從而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極為重要的一方面,德育是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基礎,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中心環節。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只有才華,那么有才無德對社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這就是自古至今我們用人的衡量標準是道德,道德是第一要務,一個人只有先立德修身,明白德行的重要性,其才能才會成為閃光點。習近平總書記用“扣扣子”來比喻青年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認為當代青年學生從一開始就應該行的正、坐得端,重點把握好立德修身的方向,不能偏離,這樣才不會行差踏錯。
習近平總書記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說,大學的目的,是致力于是人們明白內心深處的道德,使人們摒棄舊事物,創造新事物,從而使人們知道事物的精華所在,彰顯光明正大的品德,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隨著時代的變化,國與國之間的開放性,使得國外思想的引進對思想價值觀念產生了沖擊,造成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能推進其發展,又能阻礙其發展進步,所以這就要求當代的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使其真正發揮作用,展現出育人作用,被學生所接受,那么就必須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建設,對其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創新,既要貼合時代的發展規律,又要挖掘事物最根本的性質,使其內容具有強大的說服力,易于學生接受。
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要加強學習中國文化、中國歷史
中國文化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文化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是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是早期人們智慧和勞動經驗的寶貴結晶,在當下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中華傳統文化至今仍被學者們反復研究,甚至受到了國外學者的高度關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能夠使高校學生汲取到中華文化中最經典的一部分;第二,要學習中國革命文化,中國革命文化是指中國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比重極大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和建設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論、經驗和精神,這些紅色文化是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青年學生要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就必須要深入學習革命文化;第三,要學習中國先進文化,中國先進文化就是我國在艱辛的探索中不斷學習國外經驗,并且堅持“揚棄”精神,結合中國的實際所創造出來的,可以長期指導我們發展下去的優秀文化,學習先進文化可以使高校學生正確認識到優秀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的建設,要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革命文化、先進文化三個方面統一起來,選取其中最適合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部分,進行重點學習,使學生能夠真正的領會于心,并且用于實踐當中。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必須要認真學習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通過加強中國歷史的學習,高校學生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祖國是如何的偉大,是如何頑強的一路走過風風雨雨,也能更加清楚的知道,我們的先輩為了祖國是如何奉獻出一切,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的意識,不至于讓愛國主義意識越來越淡薄。高校不僅要加強歷史的學習,同時更要加強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這樣才不會使當代學生迷失方向。習近平還重點強調要加強愛國主義的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加強,可以使高校學生更加深刻的意識到我們國家的光榮歷史和文化,從而建立起民族自豪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學生的人生價值觀念,所以說愛國主義教育是青年全面發展的關鍵。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是一個漫長而持續的過程,不僅需要國家的政策規定,同時也需要社會、學校以及個人的配合,在當代的社會環境影響下,高校學生的思想意識也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導致對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等相關方面意識的淡薄,沒有達到青年學生應有的基本素養。通過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對高校教育和青年學生的重視,必須要重點加強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以及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 2016,12,9
[2] 習近平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10.
[3] 孟子,孟子·離婁上·第五章[M].
[4] 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紀[M].
[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8.
作者簡介:耿曦彤(1994- ),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研究生,研究方向:革命傳統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