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提供的可持續發展的優選方案,受到沿線國家的高度重視。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規劃是習近平生態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我國生態外交的一大發展,為全球環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習近平生態外交思想;生態保護
一、習近平生態外交思想的新時代背景
(一)環保與發展關系的轉變
依靠傳統的粗放型產業發展模式使中國成功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高耗能、高污染的模式使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為中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進程埋下隱患。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時期,生態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以往良好生態環境讓位于經濟發展的國家利益觀不再適用于新的發展形勢,迫切需要對生態環境在國家利益中的地位做出新的判斷和回應。
(二)中國國際環保地位的提升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主動承擔國際生態責任,注重參與全球環境合作。1972年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是中國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的啟蒙之旅,拉開了中國生態外交的序幕。此后,中國積極參與并推動了生態治理全球化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我國成功實現了生態保護從“參與者”到“引領者”角色的轉變,生態環保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中國方案越來越受到國際認可。
(三)全球環保共識的達成
隨著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個國家之間聯系加深,在生態危機全球化、生態外交多元化等因素影響下,環境治理的區域合作與國家合作不斷加強。上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污染迅速從區域性污染轉變為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嚴重威脅到國家安全與利益,環境污染治理不再單單是一個區域一個國家面臨的問題,轉換成了協同治理的全球問題。同時,世界各國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跨地區、跨區域合作不斷增加,生態外交作為一種政治手段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生態外交思想
(一)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環保合作格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大都面臨由經濟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能夠有效克服“一帶一路”規劃實施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一帶一路”建設連接了亞、歐、非,有效推動了各國經濟發展,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環境的破壞,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夠加強沿線國家間的生態環保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旨在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環保合作格局,構建環保合作平臺,加強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好“中間人”的作用,共同應對生態問題。
(二)積極推動環保產業技術合作園區及示范基地建設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全面推進,一些示范性、標志性項目已經陸續落實,例如中國已經啟動了沿線國家10個低碳示范區建設。示范區的建設能夠發揮“以點帶面”的優勢,《“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指出示范區的建設要以企業為主體,推動技術與產能合作,推動優勢企業發展,積極推動整個沿線地區生態保護。示范基地的建設為先進技術與各國合作提供了優質平臺,不僅僅推動了技術的研發與推廣,還推動了國家之間的環保合作的開展。
(三)加強綠色基礎設施與國際產能合作
面對環境破壞以及資源短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綠色產業發展。“一帶一路”倡議聚焦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領域短板,不僅為當地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奠定基礎,而且為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同時在國際產能合作中要多開發污染小、耗能低的綠色項目,國際產能合作是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載體。
(四)推動環保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合作
在環保部發布的《“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中提出要推動環保社會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積極主動為沿線國家環保社會組織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共同維護沿線甚至全球生態。生態環境保護不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責任,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生態問題也需要各個國家的合作才能得以修繕。中國已經與沿線80多個國家在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領域開展了國際合作。
三、結語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規劃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人審時度勢的正確決策,是我國生態外交的重要內容,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可行的中國方案,是中國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措施,不僅僅推動了沿線國家生態環境的保護,而且有力推動了全球共同實現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 童珊,黃建南,林建軍.新時代中國參與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石——論習近平生態外交思想[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8,04:24-30.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3] 汪萬發.共建綠色“一帶一路” 推動全球綠色發展[N].中國環境報,2018-11-26.
作者簡介:張鑫(1994- ),女,廣東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