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嘉靜
摘 要:地理教材分析是教師進行地理教學的前提條件,教材分析能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師教學研究素養(yǎng),更好地實施地理課程。文章從課程標準、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材的內外部聯(lián)系等方面,分析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旨在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中學地理;地球;教材分析
地理教材作為教師教授地理課程的重要工具,多角度分析地理教材有助于進行地理教學設計與課程實施。袁孝亭學者認為地理課程內容不僅包括地理教材,還包括地理學習經(jīng)驗與地理學習活動,在地理課程中需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王民認為地理教材分析是進行課堂教學的起點,主要包括對地理課程標準、地理教科書、學習者分析。刁傳芳、王樹聲、李家清、等學者對教材分析方法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對教材分析方法進行解讀。熟練地分析教材對提高教師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教學研究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主要從課程標準解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材的內外部聯(lián)系、學生學情、教學重難點等方面,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進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地理課程標準分析
2017年地理課程標準中對第一節(jié)的標準要求是“運用資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是整個宇宙空間。因此,要讓學生了解宇宙的概念和物質構成,以及宇宙中的物質運動狀態(tài)。掌握宇宙中物質的基本層次結構,從而了解地球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并能夠清楚地將宇宙所處的環(huán)境描述清楚。宇宙是了解地球所處位置的前提,但重點在于對太陽系的認識。在此模塊要了解太陽系八大行星有哪些,從而使學生知道地球在太陽系所處的位置。其次,地球的“普通”表現(xiàn)在地球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表現(xiàn)在地球與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相比而獨有的特點,重點在于對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的認識與分析。“運用材料”需要通過課本中提供的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感性材料分析再上升到理性思維分析、認識的過程;“描述”一詞要求學生掌握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闡述,體現(xiàn)綜合思維過程。
(二)教材的宏觀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中的地球》介紹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以及具備生命的條件,使學生對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有整體的宏觀認識,為學習第二節(jié)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第三節(jié)地球的自轉公轉運動等知識鋪墊。該章節(jié)作為高中階段地理學習的第一課,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索與地球有關的地理事物,同時,從第一堂課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立體思維,綜合分析的能力,建立學生的人地協(xié)調觀念。
(2)教材的外部聯(lián)系
教材的外部聯(lián)系是指教材與實際生活和其他學科相關知識的聯(lián)系。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沒有提及有關“宇宙”的知識,宇宙作為抽象的概念,脫離生活實際,學生較難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需要學生綜合地球所處的宇宙空間環(huán)境和自身的條件兩方面進行分析,綜合思維較強。
同時,《宇宙中的地球》中宇宙中的物質組成、天體系統(tǒng)層次、太陽系的組成等涉及天文學,在學習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天文學的興趣,課外引導學生閱讀天文學知識能夠擴大自身知識面。宇宙環(huán)境的最終落腳點是地球所處的空間環(huán)境,本章節(jié)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建立起科學的宇宙觀,明確人類所處的宇宙外部環(huán)境。
(三)教材的微觀分析
教材的內部分析包括對教學內容,章節(jié)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各單元知識結構等方面的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宇宙中的地球》章節(jié)作為高中地理課程學習的開篇,主要包括3方面的內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主要闡述宇宙的定義及其物質組成和狀態(tài),宇宙天體系統(tǒng)的構成;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主要闡述太陽系的組成,太陽系中八大行星運動的特點,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以此分析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主要從地球自身具備的條件和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兩方面分析。
(2)教材的知識結構分析
《宇宙中的地球》作為“行星與地球”的第一節(jié)整體上介紹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為即將要學習的知識做準備,《宇宙中的地球》中“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兩個知識點是為《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節(jié)做鋪墊;《宇宙中的地球》、《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與地球的自身條件共同影響《地球的運動》,在知識上存在交叉與因果聯(lián)系。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作為沒有學習過的新知識,第三節(jié)《地球的運動》在初中教材中已經(jīng)學過部分知識,高中階段是對此部分知識的加深理解,從課程安排上看是從未知知識的學習引入到已知知識的學習,知識之間呈現(xiàn)負向聯(lián)系,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從宇宙空間到地球內部整體上呈現(xiàn)由遠及近的特點,學生的視野是由宇宙空間逐漸拉近,鎖定在人類所生活的地球上;從《宇宙中的地球》到《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運動》等知識的學習知識的直線式上升,又存在多個知識點的交叉,是螺旋式的遞進關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與學習規(guī)律,使學生更易理解之后所學內容。
(四)知識技能分析
(1)初步了解宇宙空間及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分析總結天體系統(tǒng)的層次,明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熟知太陽系天體構成,運用資料分析行星繞日公轉的運動特征、結構特征,從中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3)分析并解釋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需要從宇宙環(huán)境和自身內部條件綜合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學習了解《宇宙中的地球》最終的落腳點在于人類生存的地球。因此,此部分內容為教學重點內容。
(2)教學難點
根據(jù)圖片與概念歸納“天體系統(tǒng)層次”,內容較為抽象,學生不易建立正確的宇宙空間概念;根據(jù)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運動特征、質量與體積等數(shù)據(jù)的比較,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此部分知識涉及偏心率、質量體積等物理數(shù)學問題,較難理解。
(六)學情分析
本章節(jié)作為高中地理學習開篇的第一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抽象且不易理解,需要具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但是本節(jié)課程內容是對遙遠的宇宙空間的探索學習,青少年對于未知事物存在較大的興趣,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對本節(jié)課程的學習。因此,教師需要掌握豐富的宇宙知識,利用大量的視頻圖片將知識更加形象生動地展示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七)教學情境與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知識更加形象直觀,能夠化難為簡。同時,還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該節(jié)課的內容采取教師講授,學生分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構建開放性課堂。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過程
地理核心素養(yǎng)是地理教學的新要求,旨在使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得到地理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教材分析與設計,力圖使地理教學更加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訴求。筆者依據(jù)核心素養(yǎng)設計了《宇宙中的地球》教學過程,具體如下:
(一)認識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
教師首先播放《宇宙時空之旅》視頻片段,學生觀看并自學交流宇宙空間的物質狀態(tài)和天體系統(tǒng)構成。由于宇宙是較為抽象的立體空間,和學生生活聯(lián)系不密切。在學習時需要通過大量的圖片、視頻演示宇宙中的各種星體和物質,使抽象的宇宙空間更加具體化,激發(fā)學生對宇宙探索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人類所生存的宇宙空間有客觀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和區(qū)域認知能力,形成科學的宇宙觀。然后,結合課本,組織學生閱讀“宇宙是物質組成的”這部分圖片和文字信息,對各類天體的主要特征有初步認識;再閱讀“天體系統(tǒng)的四個層次”,引導學生自己填寫并設計天體系統(tǒng)層次結構圖,認識地球所處的天體系統(tǒng)層次及宇宙環(huán)境。
(二)認識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
教師展示太陽系圖片視頻,從圖片視頻中了解太陽系整體結構與變化。學生閱讀交流課本中太陽系模式圖,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等圖表,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體系,嘗試分析歸納八大行星運動的特點,并依據(jù)比較三類行星距日遠近、質量、體積,思考歸納三類行星的特征,以此來說明地球與其他行星的共性,證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此部分有助于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三)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宇宙空間及物質組成和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后,綜合兩部分內容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與內部條件,認識人類生存所必要的環(huán)境,逐步樹立人地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從宇宙環(huán)境及地球本身的溫度條件、大氣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現(xiàn)生命的原因,并以此討論并推測太陽系內的火星等其他行星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質的條件。
(四)課外活動實踐
課后閱讀活動中教師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提出確定在宇宙中尋找生命體的方向要領。讓同學們相互交流,一起收集資料,將資料匯總后進行分組展示,以此提高學生地理實踐能力;或讓學生與家長共同制作一份天文科技手抄報,了解更多關于宇宙的知識。
三、教學建議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該章節(jié)內容較為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與教材中的圖片、表格字據(jù)等材料。力圖讓課程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掌握。
(二)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組織安排教學
學生的認知水平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思維的過程,高中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與空間感知能力較強,具備分析復雜地理事物的綜合能力。因此,首先要提供感性認知的圖片與視頻,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歸納得出相關結論,最后用結論分析解釋客觀事實現(xiàn)象,解決實際問題。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開展合作交流學習
該章節(jié)內容不易理解,需要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生相互探討交流,在教師引導下學習知識,使課堂開放多元。
參考文獻
[1] 袁孝亭.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2] 王民.地理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刁傳芳.“應用教材分析”的內容與方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86(3).
[4] 王樹聲.中學地理教材教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5] 李家清.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6] 朱利青.地理教材分析方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2(6):12-15.
[7] 刁傳芳.怎樣編寫中學地理教案(連載)——第五講 怎樣定“重點和難點”[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4(4):16-17.
[8] 夏志芳.地理學習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